烟台楼市转型:从去库存到品质升级
从“去库存”到“抢好房”:烟台楼市的破局与跃升
2025年的烟台楼市,正经历一场从“消化存量”到“争夺品质”的深刻转型。短短两年间,这座滨海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从积压海景房“去化周期22.7个月”的困境,逆袭为高品质住宅“登记意向超100组”的抢手市场。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政府精准施策、市场供需重构与消费升级的多重合力。

政府主导的“去库存”攻坚战
烟台楼市的转折点始于2024年。面对外销型海景房滞销、库存压力突出的问题,当地政府率先打出“收购存量房转保障房”的组合拳。7月发布的《关于收购存量商品住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征集公告》,将市场化库存转化为民生保障资源,既缓解了房企资金链压力,又填补了保障性住房缺口。这一政策被业内称为“一箭双雕”——截至2025年,烟台商品房去化周期已降至22.7个月,较峰值缩短近40%。

更关键的是,政策并非简单“输血”。山东省住建厅厅长王玉志强调:“去库存必须与产业升级同步推进。”烟台同步成立“高品质住宅建设联盟”,推动房企从“快周转”转向“精工细作”,为后续市场跃升埋下伏笔。
市长站台与“好房子”经济崛起
2025年春天,烟台楼市迎来标志性事件。4月的樱花惠民购房季上,市长郑德雁亲自为“烟台造”好房子代言,10家房企联合发放22万元购房消费券,吸引4000人次观展。“市民问的不再是‘多少钱’,而是‘有没有健身房和瑜伽馆’。”现场销售人员感叹道。这种变化印证了需求端的升级——35-45岁高净值人群成为主力,他们更关注社区配套、绿色科技与长期居住价值。

政府的背书进一步放大了市场信心。在4月28日的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郑德雁明确表态:“烟台要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政策匹配将更精准。”这一信号直接推动80个高品质住宅项目集中亮相,其中绿色建造、智慧社区成为标配。某项目负责人透露:“现在拿地必须配建至少一项市级认定的创新技术,否则很难过审。”

投资者视角:政策红利与风险平衡
对房地产投资者而言,烟台市场的价值正被重新评估。一方面,收购存量房政策降低了房企债务风险,保障房转化率成为新的估值参考;另一方面,“高品质联盟”的行业标准抬高了准入门槛,中小开发商需通过合作开发或技术升级才能分羹。

市场分析师指出,烟台楼市的活跃度已从“政策驱动”转向“品质驱动”。以牟平区为例,樱花购房季期间,购房者平均决策周期从过去的3个月缩短至1个月,但单套成交均价同比上涨12%。这种“量价齐升”的背后,是购房者对“好房子”溢价接受度的显著提高。

未来挑战:可持续性如何破题?
尽管当前态势积极,烟台仍需面对长期考验。一是保障房与商品房的动态平衡问题,若收购规模过大可能挤压市场化空间;二是绿色建筑成本传导,部分购房者仍对“每平米加价500元”的科技住宅持观望态度。
不过,烟台显然选择了一条差异化路径。正如住建厅厅长王玉志所言:“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当其他城市还在纠结松绑限购时,烟台已用“政策杠杆+品质革命”的组合,完成了从“卖库存”到“卖生活方式”的跨越。对于购房者和投资者而言,这座城市的楼市故事或许才刚刚翻开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