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高铁站红马甲志愿者温暖旅客
在烟台蓬莱高铁站的出站口,一群身着鲜红马甲的青年志愿者格外醒目。他们穿梭于人流中,为旅客提供路线指引、行李搬运等服务,成为这座海滨城市旅游旺季里最温暖的风景线。这群来自中建五局山东公司XIN青年团队的志愿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也为蓬莱这座"人间仙境"增添了更多人文温度。
青春力量构筑流动服务站
每逢节假日和旅游高峰期,蓬莱高铁站便迎来客流高峰。站前广场、售票厅、安检处等关键点位,总能看到志愿者们分工有序的身影。他们有的在服务台解答旅客咨询,有的在上下车站点维持秩序,还有的推着行李车帮助老弱病残旅客转运大件行李。特别设置的"免费接驳车服务点"成为服务亮点,为游客提供直达景区的便利交通,有效缓解了站区周边拥堵问题。

这支志愿者团队并非临时组建,而是有着完善的服务体系和持续性的活动规划。自2023年"学雷锋"活动月以来,中建五局山东公司便持续组织"齐鲁XIN青年"开展多样化志愿服务。从最初的节假日临时服务,发展到如今常态化驻点高铁站,服务内容也从基础引导扩展到包含文旅推介、应急帮扶等多元化项目。一位带着孩子的游客表示:“刚出站就看到醒目的红色马甲,志愿者主动帮我们规划游览路线,还推荐了特色非遗展示,这种服务既实用又暖心。”

多维服务打造城市新名片
志愿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在不断拓展。蓬莱区文旅部门联合志愿者团队创新推出"文旅进高铁"活动,组织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蓬莱剪纸、八仙传说等特色文化,让旅客刚下高铁就能感受到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这种"服务+文化"的模式,既解决了旅客的实际需求,又成为传播城市形象的移动窗口。
在服务细节上,团队特别关注特殊群体需求。针对老年旅客,志愿者会耐心讲解电子票务使用方法;面对带婴幼儿的家长,服务台备有应急母婴用品;遇到国际游客,具备外语能力的志愿者会主动提供多语种服务。这种精细化分工使得服务效率显著提升,据统计,在暑期客流高峰时段,单日服务量可达2000余人次,相当于为每10名到站旅客中就有1人提供过直接帮助。

责任传承培育志愿新生态
这支队伍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企业青年员工的主体构成。作为中建五局的青年骨干,志愿者们将工程建设中培养的团队协作精神完美移植到志愿服务中。他们采用项目管理思维优化服务流程,把高铁站区划分为多个"责任网格",通过岗前培训、轮岗制度确保服务质量。这种专业化运作模式,使得志愿服务不再是简单的热情奉献,而是形成了可持续的发展机制。

更值得关注的是服务精神的代际传递。团队定期开展"志愿星·文明行"等主题活动,带动更多社会青年加入。通过"老带新"的结对方式,年轻志愿者既能快速掌握服务技能,又能在实践中理解社会责任的内涵。一位参与过"希望小屋"儿童帮扶的志愿者分享道:"从工地到车站,改变的是服务场景,不变的是用专业能力回馈社会的初心。"这种理念正在形成涟漪效应,吸引着更多企业青年加入志愿服务行列。

城市温度背后的青年担当
在常态化服务基础上,志愿者团队还展现出灵活的应急响应能力。今年夏季台风过境期间,他们迅速组建临时应急小组,为滞留旅客发放雨具、引导改签,并协调附近酒店提供临时休息场所。这种超出常规服务的延伸援助,彰显了青年群体在社会治理中的补充作用。蓬莱站区管理人员评价道:“志愿者们填补了服务空白点,他们的活力和创意让站区管理更具人性化。”

这些身着红马甲的青年,用持续不断的微小善举编织着城市文明的经纬。从行李搬运时的一句提醒,到文化展示时的一段讲解,再到应急时刻的一次援手,每个细节都在重新定义"人间仙境"的现代内涵——不仅是山海相拥的自然之美,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相待。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说:“我们的工作就像高铁轨道上的螺丝钉,虽不起眼,却关系到整个系统的顺畅运转。”

如今,蓬莱高铁站的志愿服务已成为当地青年工作的品牌项目。随着服务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服务体系的日趋完善,这支队伍正在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的生动篇章,也为更多企业青年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在来来往往的旅客眼中,那抹跃动的志愿红,已然成为认识这座城市的第一张温情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