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聚焦>正文

烟台城市更新:制度创新与精品工程双轮驱动

时间:2025-06-26作者:百晓生阅读:33分类:本地聚焦

  烟台城市更新:制度创新与精品工程双轮驱动

  作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烟台市正以制度创新为引擎,通过系统性谋划与精品工程双轮驱动,重塑城市生长逻辑。这座滨海城市将生态、宜居、创新、品质四大目标融入血脉,以3975.7平方公里的中心七区为画布,绘制出2021-2025年的更新蓝图。在这场规模空前的城市焕新行动中,制度设计如同隐形骨架支撑着血肉丰满的实践——从市级政策顶层设计到区级专班精准落地,从指挥部统筹到项目库动态管理,烟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更新路径。

  制度创新:构建城市更新的操作系统

  烟台的城市更新机制犹如一套精密的操作系统,采用"市级政策+区级实施+专班督导"的三层架构实现高效运转。其中最具突破性的是成立了城市更新行动指挥部与"突破芝罘"领导小组,这种高规格配置相当于为城市更新安装了"双核处理器",既能快速响应跨部门协作需求,又能集中力量攻克重点片区更新难题。在政策工具箱里,烟台创新性地将"新城建"、海绵城市、低碳城市等国家级试点政策打包集成,形成政策叠加效应。这种制度设计的智慧在于:既保持市级层面"操作系统"的稳定性,又赋予区级层面足够的"应用开发"自由度,使政策能精准适配不同区域的更新需求。

  项目驱动:用精品工程激活城市细胞

  在制度框架下,烟台以239个城建重点项目为触媒,投入2409.2亿元实施"细胞级"城市更新。这些项目如同植入城市肌体的活力因子,分布在四大关键领域:市政路网如同疏通血管,重点更新片区好比器官移植,城市治理类似免疫系统升级,公共服务则是神经末梢的优化。以芝罘区为例,中规院主导的更新规划将92.52平方公里待更新空间细分为七大类,采取"针灸式"改造策略——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如同植入"关节润滑剂",废弃厂区改造文创园区相当于"干细胞再生",这种精准施策使得每个项目都能产生连锁反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建成的示范项目库,这些项目就像城市更新的"样板间",通过可视化成果增强社会信心。

  多维赋能:城市更新的烟台方程式

  烟台将城市更新解构为"民生+产业+文化+功能"的四元方程式。在民生维度,通过老旧住区改造直接提升15%以上的居民满意度;产业层面则利用更新契机培育新兴产业载体,如某造船厂改造后吸引30余家科创企业入驻;文化保护方面采用"修旧如故"手法活化历史街区,使文化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功能提升则体现在398.92亿元年度投资带来的基础设施升级。这种多维赋能策略如同给城市注射复合维生素,既治标又治本。特别值得借鉴的是烟台将海绵城市理念植入更新全过程,使城市像"会呼吸的皮肤"一样应对气候挑战。

  长效治理:更新成果的保鲜机制

  烟台深谙城市更新不是短期工程而是持续进程,因此建立了动态评估与反馈机制。通过"突破芝罘"等专项督导,确保项目从图纸到落地不走样变形。在资金保障方面,创新采用"财政引导+社会资本"的混合模式,就像为城市更新安装"永动机"。人才支撑上则借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智库,形成"规划-建设-管理"的全周期技术护航。这些机制共同构成更新成果的"保鲜膜",确保到2025年不仅能完成硬件升级,更能形成可复制的制度经验。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烟台的城市更新已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成熟。其经验表明:制度创新与精品工程如同DNA双螺旋结构,共同编码着城市的新生长逻辑。当其他城市还在为拆迁补偿焦头烂额时,烟台已建立起"政策-空间-经济-社会"四维联动的更新范式。这种范式转变的意义远超单个项目的成功,它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正式从增量扩张时代迈入存量焕新时代。对于全国正在探索更新路径的城市而言,烟台的实践既提供了操作手册,更贡献了方法论启示——唯有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让城市在更新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