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头条新闻>正文

烟台双翼齐飞:新材料与低空经济驱动万亿产业升级

时间:2025-06-17作者:小薇阅读:49分类:头条新闻

  烟台双翼齐飞:新材料与低空经济驱动万亿产业升级

  在渤海湾畔的春风里,烟台这座北方首个GDP破万亿的地级市,正以新材料与低空经济为双翼,掀起一场产业跃迁的浪潮。2025年,当这座城市以6.6%的增速跨入"万亿俱乐部"时,其产业版图上两个千亿级赛道已悄然成型——化工新材料产业产值"十四五"末将突破2000亿元,而低空经济领域新成立的智能驾驶产业投资公司,单笔注册资本就达1亿元。这组数字背后,是烟台从传统制造强市向新质生产力高地转型的战略突围。

  新材料产业:从化工底色到高端突破的化学反应

  烟台新材料产业的崛起,恰似一场精心设计的"分子重组"。依托山东省首个省级新区黄渤海新区的政策高地优势,这座城市正将传统化工优势转化为新材料创新的催化剂。目前形成的"9+N"制造业体系中,绿色石化、有色及贵金属等基础产业通过链长制推动垂直整合,像搭积木般构建起从原材料到高端应用的完整生态。

  最具想象力的突破发生在化工新材料领域。开发区内企业通过纳米改性、复合强化等技术,将传统石化产品升级为航空航天特种材料、新能源电池隔膜等高端产品。这种"点石成金"的转变,使得该产业有望在十四五期间形成2000亿元产值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烟台支柱产业。更值得关注的是,区位优势与港口物流形成的"磁场效应",正吸引全球新材料巨头将研发中心向烟台倾斜,这种技术外溢效应让本土企业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低空经济:在政策风口张开产业之翼

  当全球低空经济进入商业化临界点,烟台选择以智能驾驶为突破口抢占制空权。2025年5月新成立的智能驾驶产业投资公司,如同投入产业湖面的"核子鱼雷",其1亿元注册资本不仅彰显政策决心,更意在撬动社会资本形成放大效应。黄渤海新区作为试验场,已构建起"技术研发-场景测试-商业运营"的闭环体系,这种"栽梧桐引凤凰"的策略,让无人机物流、空中出租车等概念加速落地。

  与传统航空产业不同,烟台的布局更注重"天地协同"。依托汽车制造底蕴发展智能驾驶技术,再向低空载具延伸,形成陆空联动的产业矩阵。这种"以地养天"的渐进式发展,避免了盲目投入的风险。正如当地某产业园负责人所言:"我们不是在造飞行汽车,而是在培育能让飞行汽车跑通的产业土壤。"这种务实创新,使得烟台在低空经济赛道已显现出"弯道超车"的苗头。

  双轮驱动:构建创新生态的底层逻辑

  观察烟台产业升级的密码,会发现政府扮演着"产业架构师"的角色。16条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的实施,如同为经济肌体安装"导航系统",确保政策资源精准滴灌。而在市场端,则采用"平台+基金"的组合拳——既有黄渤海新区这样的制度创新平台,也有智能驾驶产业投资公司等市场化基金,形成政府与资本的双重赋能。

  这种协同效应在新材料领域尤为明显。通过将传统石化产业"压舱石"与新材料"增长极"有机衔接,既避免了产业空心化,又实现了动能转换。就像酿酒师勾调陈酿与新酒,烟台既保留制造业根基的醇厚,又注入创新元素的活力。数据显示,这种"老树新枝"的发展模式,使得烟台在保持6.6%经济增速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持续提升。

  千亿市场的投资密码与风险对冲

  对于投资者而言,烟台产业地图上的坐标已清晰可辨。在新材料领域,特种化工材料、半导体封装材料等细分赛道存在"隐形冠军"培育机会;低空经济则需关注智能驾驶系统、低空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供应商。但需要注意,这两个领域都存在技术迭代快、政策敏感性高的特点,建议采取"核心+卫星"的投资策略——锚定产业链关键环节,同时布局若干应用场景项目。

  政策制定者更应关注制度创新的"破冰"作用。比如低空经济涉及的空域管理改革,需要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烟台正在探索的"新区特批"模式,或许能为全国提供改革样本。而对企业家来说,融入本地产业集群而非单打独斗,将是降低研发成本、共享市场红利的关键。正如当地某新材料企业负责人所说:“在这里,你能找到产业链上任何环节的合作伙伴,这种生态优势是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

  站在2025年年中回望,烟台的新蓝图已然展开。当新材料为城市发展提供"硬支撑",低空经济为城市空间打开"新维度",这座城市的产业进化论正在书写新的章节。其启示或许在于: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不是推倒重来的革命,而是基于自身基因的进化。正如渤海湾的潮水,烟台的发展既有蓄势待发的深沉,也有乘风破浪的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