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聚焦>正文

深蓝1号:中国向海洋要蛋白质

时间:2015-10-21作者:烟台新闻网阅读:39分类:本地聚焦

  

  在黄海海域的碧波之下,一场关于蓝色粮仓的革命正悄然进行。距离青岛约120海里的深远海区域,一座名为深蓝1号的巨型养殖网箱静静矗立,它不仅是我国首个温暖海域三文鱼养殖基地,更以单网收获200吨三文鱼的成绩,改写了全球深远海养殖的产业版图。这一突破性成果,标志着中国在破解高端水产种源卡脖子难题、构建自主可控的海洋食物供给体系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从挪威峡湾到黄海暖流:纬度最低的养殖奇迹

  传统三文鱼养殖长期被北欧、北美等冷水海域垄断,而深蓝1号所在的北纬35度海域,创造了世界温暖海域规模化养殖三文鱼的首例。这个投资1.1亿元、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的钢结构网箱,通过独创的沉浮式设计应对台风侵袭,其配备的智能投喂系统能根据水温变化自动调整饲料配比——就像给鱼类配备了一位24小时在线的营养管家。在适宜水温条件下,该系统每年可稳定产出30万条三文鱼,相当于1500吨优质蛋白,足以装满50个标准集装箱。

  科技赋能下的养殖革命

  中国船舶武船集团的技术团队攻克了多项核心技术:高精度水质监测设备实时追踪溶解氧、氨氮等18项指标,仿生鱼型水下机器人定期巡检网衣破损,这些技术组合形成的物联网防护网,使得养殖成活率较传统模式提升20%。更令人振奋的是,本土化养殖的三文鱼展现出显著优势——得益于精准控温技术,鱼苗生长周期缩短至22个月,比进口种源缩短3个月;而封闭式深海环境有效隔绝了近岸病原体,抗生素使用量下降90%。正如项目高级工程师杨慧勇所言:我们现在是用芯片级的精度来管理海洋牧场。

  产业链条上的创新裂变

  深蓝1号的示范效应正在催生深远海养殖的集群发展。在烟台莱州,22.19万尾黄带拟鲹苗种的成功繁育,标志着我国首次突破这一高端鱼种的人工繁殖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评价称,这类突破将改变我国深远海养殖对象单一的局面,未来有望形成三文鱼+黄带拟鲹的双轮驱动格局。与此同时,全国首制装备休闲型海洋牧场综合体耕海1号则探索出养殖+旅游的多元产业模式,其三个联排网箱既生产海产品,又可供游客体验海洋科普,实现每立方米水体经济效益提升3倍。

  向深蓝进发的国家战略

  这一成就背后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顶层设计。按照《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我国计划未来5年新增深远海养殖水体1600万立方米,相当于再造800个深蓝1号的养殖空间。政策引导下,产学研联动机制正在形成——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已吸引12家科研机构入驻,共同攻关养殖工船、智能投喂等7大类核心技术。农业农村部相关人士透露,到2030年,深远海养殖年产量有望突破60万吨,这将有效缓解我国水产品进口依赖,相当于在海上建起一座永不落幕的蛋白质工厂。

  当夕阳为深蓝1号的钢架镀上金边,工人们正在将刚收获的三文鱼通过真空冷链装车。这些带着黄海温度的海珍,48小时内就能出现在北京、上海等地的生鲜超市。从实验室里的基因测序到餐桌上的刺身拼盘,中国海洋养殖业正用科技重新定义人与海洋的相处方式。正如一位参与项目的渔民所说:过去我们向大海索取,现在学会了与大海对话。这场对话的回响,或许将重塑未来全球水产养殖的生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