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烟台大学宣布成立南极科考学院并揭牌极地装备研发中心,该中心获批国家极地科学重大专项“冰海协同智能装备体系”项目,成为山东省首个承担极地领域国家级科研平台的高校。中心将聚焦极地环境探测、冰区装备自主化等关键技术研发,计划2026年前建成国内首个极地装备全链条试验基地。
学科重构:打造极地科技人才培养高地
交叉学科体系
整合海洋科学、人工智能、材料工程等9个学科资源,开设极地环境模拟与装备工程本科专业,联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设立“极地菁英班”;
科研平台升级
依托山东省海空信息感知与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构建“空天海冰”四位一体试验场,可模拟零下60℃极寒、10级强风复合极端环境;
人才战略突破
引进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员袁园副教授领衔团队,形成涵盖极地导航、冰载荷仿真、低温材料的32人核心科研梯队。
技术攻坚:破解冰海装备“卡脖子”难题
智能探测装备
研发冰下机器人“蛟探1号”,集成多波束声呐与激光三维建模技术,实现冰盖厚度毫米级测量,较传统设备效率提升17倍;
开发船舶结构冰载荷仿真软件COMPASS-ICE-SDEM,已在“雪龙2”号科考船验证,可精准预测60MPa级冰压力分布。
绿色保障系统
设计模块化极地生态舱,采用光伏自供能+废热回收技术,能源自给率达92%,将应用于南极罗斯海新建科考站;
研制生物可降解防冻涂层材料,使装备在零下50℃环境维持80%机械强度,寿命周期碳排放降低63%。
产业协同:校地共建极地创新生态圈
装备制造联盟
联合东方航天港集团、中集来福士等企业,成立黄渤海极地装备产业联盟,首批签约12个产学研转化项目,总金额达4.3亿元;
数据服务延伸
部署“天算星座”华东地面站,构建极地遥感数据实时解析系统,为北极航道开发提供厘米级海冰动态预报;
标准制定引领
参与修订《重型破冰船规范》国际标准,主导编写《极地智能装备可靠性测试规程》等5项行业标准。
根据规划,烟台大学将于2026年前建成极地装备中试验证平台,开展智能破冰船、冰下组网通信等6大类技术攻关。此次布局标志着我国极地科研从“跟跑式探索”向“原创性引领”转型迈出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