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独家报道】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雪山脚下,一座由废弃货运站改造的露天剧场里,三十七岁的扎西顿珠正将最后一块牦牛皮裁剪成格萨尔王传说的武士轮廓。他身后,二十余名肤色黝黑的青年手握皮影杆,用带有牧区口音的唱腔排练着千年史诗。这里没有专业舞台的灯光音响,只有呼啸而过的山风与猎猎作响的经幡,构成了世界海拔最高的非遗创新实验——《风马的天空》。
这个以藏族传统皮影戏为载体的文化项目,正在用最古老的方式讲述最当代的西藏故事。项目发起人、藏族导演诺增旺姆告诉记者:“风马在藏文化中象征天地的沟通,我们想创造一片让传统艺术自由奔跑的天空。”三年前,曾在海外学习戏剧的她回到故乡,发现牧区青年对手机游戏的兴趣远胜于祖辈传唱的格萨尔王史诗,而现存皮影艺人平均年龄超过六十岁。
项目启动时遭遇重重困难。老艺人认为女子不该触碰神圣的皮影,牧民主管部门更质疑“拿非遗搞实验”的可行性。诺增旺姆带着团队走访十七个牧区村落,最终在海拔4200米的帕卓巴村找到转机——村里三十多名待业青年被组织学习皮影雕刻,首批作品在旅游集市售罄,这才争取到试点机会。
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充满挑战。编导团队将新能源汽车、直播带货等新时代元素融入传统故事,曾引发激烈争论。六十二岁的国家级传承人平措扎西一度摔本子离去:“格萨尔王的坐骑变成电动车?这是对祖先的侮辱!”转折点发生在某次排练中,年轻演员即兴加入用皮影表现手机直播的场景,老艺人看着牛皮制成的智能手机在幕布上亮起“点赞”图案,笑得前仰后合。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表演形式层面。团队打破皮影戏只能在室内表演的限制,将十米高的白色卡车篷布作为幕布,以雪山为背景,用太阳能LED灯带实现照明。观众坐在草垛上,远处成群的牦牛成为天然布景。这种颠覆性的户外演出,反而还原了游牧民族“以天地为剧场”的传统审美。
最新创作的《高原快递员》单元中,九十后藏族演员尕玛用皮影演绎现代物流如何改变牧民生活。当他操纵的皮影无人机掠过幕布上的唐古拉山,现场总会响起会心的笑声。这个充满科技元素的片段,却采用最传统的“刀法阴刻”技艺制作——牛皮上数万刀刻痕全由手工完成。
项目带来的变化远超艺术本身。曾经因普通话说不好而自卑的牧区女孩德吉,如今能从容带领游客体验皮影制作;因车祸致残的青年次仁,在雕刻皮影中找到新的人生方向。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创新实践反而促进了对传统的保护——团队已整理出濒临失传的七种传统唱腔,研发的耐高寒皮影材料获得国家专利。
夜幕降临时分,露天剧场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牛皮雕刻的格萨尔王骑着枣红马跃上幕布,弹拨乐器奏出千年古调,年轻演员的唱腔穿越呼啸的山风。幕布之后,老一辈艺人看着青年们创新的演绎方式,眼角笑出深深的纹路。诺增旺姆望着在暮色中飞扬的风马旗轻声说:“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在当下的生命。当传统重新成为骄傲,自会找到生长的天空。”
此刻,又一辆载着游客的大巴沿着新修的公路驶来,车灯划破高原的夜色。皮影戏班的人们放下手中的工具,相视一笑——他们知道,今晚的幕布之上,千年史诗将与新时代的故事继续共生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