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聚焦>正文

樟帮

时间:2025-09-16作者:烟台新闻网阅读:36分类:本地聚焦

  清晨五点半,赣江畔的樟树市还笼罩在薄雾中,俞建平老人已经推开“济生堂”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他从腰间取下一串铜匙,摸索着打开厚重的药柜,一瞬间,混合着甘草、当归、陈皮的浓郁药香扑面而来,仿佛打开了时光的保险箱。七十三岁的俞师傅是国家级非遗“樟帮中药炮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这座千年药都最后一批完整掌握“白芍飞上天”绝技的老药工。

  “樟帮”,这个起源于东汉,成型于明清的地域性药帮,曾与“京帮”、“川帮”鼎足而立,凭借“刀功天下绝、刨功如卷席、片薄能飞起”的精湛技艺独步江湖。在鼎盛时期,樟树药码头帆樯林立,药栈商号鳞次栉比,全国各地药材在此集散,一句“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谚语流传了上百年。

  如今,走进樟树市的“三皇宫”药材市场,依然能捕捉到历史的余韵。清晨时分,数百个摊位前已是人头攒动。来自天南地北的药商们操着不同口音,熟练地捻起一撮黄芪对着光看色泽,掰下一角天麻放在鼻尖闻气味,或是将几粒枸杞放入口中细细咀嚼。“这是甘肃的党参,纹路密实,甜味足”“川贝要挑颗粒饱满如怀中抱月的”,讨价还价声中夹杂着专业的品评,构成了一部生动的药材鉴别交响曲。

  然而,真正的樟帮精髓藏匿于老街深巷的作坊里。在俞师傅的工坊内,时间仿佛放缓了脚步。他取出一支浸润好的白芍根,左手稳握,右手持“樟刀”——一种柄短刃长的特制刀具。只见他凝神静气,手腕轻抖,刀身几乎平行于砧板快速推进,薄如蝉翼的药片便如雪花般纷扬落下,均匀地铺展在青石台上。阳光从木窗格斜射进来,透过白芍片竟能清晰看到窗棂的纹路。“一百片白芍叠起来不到一厘米,这才是真正的‘云片’。”俞师傅的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骄傲。这套“抖刀法”看似举重若轻,实则需要十年以上的苦功,如今能掌握的人已屈指可数。

  除了切制,樟帮的炮制技艺更是繁复精妙。蒸、煮、炒、炙、煅、煨,每一种方法都对应着不同的火候、时间和辅料,细微之差便会导致药性千差万别。在另一个作坊里,五十六岁的杨桂枝正用铜锅精心炮制何首乌。她严格遵循“九蒸九晒”的古法:将黑豆汁与黄酒混合浸泡首乌,上笼蒸透后摊晒,如此反复九次,直到药材内外黝黑发亮。“一次都不能少,少一次药力就不足。”杨桂枝说,这套工序前后需要整整二十一天。

  正是这种对极致的不懈追求,塑造了樟帮药材的声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经过恰当炮制后,药材的有效成分溶解度显著提高,而毒性成分则被降低或消除。例如,柴胡经过醋炙后,柴胡皂苷的煎出率增加;马钱子经过砂烫后,士的宁等毒性生物碱含量下降而疗效增强。古老的经验智慧与现代科学在此达成了默契的共鸣。

  但辉煌之下,危机暗涌。机械化生产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冲击着手工市场。“机器一天切的药,比我一年切的都多。”俞建平叹了口气。更严峻的是传承断层,年轻人大多不愿投身这个需要“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行业。全市上千家注册药企中,仍坚持部分工序手工操作的已不足百家,完整掌握传统炮制技艺的老药工不足二十人。

  面对挑战,当地政府与药企也在积极探索出路。樟树中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非遗传承班,聘请老药工走进课堂手把手教学;一些龙头企业建立了“名师工作室”,通过影像技术全程记录老药工的技艺;更有创新者尝试将观赏性极强的切制工艺开发成中医药文化旅游项目,让游客亲眼见证“药片飞上天”的奇观。

  夕阳西下,俞建平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他仔细擦拭心爱的樟刀,刀面映出老人斑白的鬓角。工坊的角落里,他二十岁的孙子俞昊正低头筛选枸杞——他是家族中唯一愿意接过这把刀的新生代。“爷爷的这双手,能让药材说话。”年轻人说,“我想试试看,能不能让世界听懂这种语言。”

  夜色渐浓,樟树城中药香弥漫。这把传承了千年的樟刀,正在时光的砧板上,切出属于自己的未来。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樟帮的故事远未走到最后一页,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书写关于坚守与创新的本草传奇。

上一篇:欢迎来到隔离病房

下一篇:欢喜社区

相关文章:

1.轰天谍战2025-09-29

2.炙热2025-09-29

3.热血街头2025-09-29

4.跳出去2025-09-29

5.路边野餐2025-09-29

6.灵偶契约22025-09-29

7.火魔高跟鞋2025-09-29

8.满清禁宫奇案202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