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聚焦>正文

牧人与屠夫

时间:2025-09-17作者:烟台新闻网阅读:32分类:本地聚焦

  在南非东开普省格雷厄姆斯敦高等法院的第十一审判庭内,空气仿佛凝固了。旁听席上的人们屏息凝神,目光聚焦在被告席上那个身材高大却神情恍惚的年轻人——莱昂·拉巴特。这位前监狱看守被控在1987年杀害了九名手无寸铁的黑人示威者,而此刻,他正无意识地用手指反复摩挲着木质栏杆,仿佛仍在擦拭着什么看不见的污渍。

  这起震惊南非的审判拉开了电影《牧人与屠夫》的序幕,也揭开了这个国家历史上最黑暗的篇章。导演奥利弗·施密茨通过这部作品,将观众带回到种族隔离制度最后的疯狂岁月,迫使人们直面一个痛苦的问题:当制度性暴力将普通人变成杀人机器时,个人的道德责任究竟该如何衡量?

  影片基于真实事件改编,以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呈现了这场复杂的道德审判。拉巴特的辩护律师主张,被告本身就是种族隔离制度的受害者——一个十七岁就被征召进入监狱系统的年轻人,每日被迫执行死刑犯的处决工作,长期暴露在暴力与死亡中,最终导致精神崩溃。检察官则坚称,无论经历过何种创伤,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不是一部非黑即白的电影,”施密茨在采访中表示,“我们试图探讨的是系统性暴力如何侵蚀人性,以及在一个扭曲的社会中,善恶边界如何变得模糊不清。”

  影片中闪回的监狱场景令人不寒而栗。年轻的白人看守们被训练成冷酷的行刑者,他们学习如何计算绞刑架下落的速度,如何给犯人套上头罩,如何在处决后冷静地清理现场。这些日常化的暴力行为逐渐消解了他们对生命的基本敬畏。拉巴特在法庭上喃喃自语:“一开始你会做噩梦,后来就只是又一个工作日。”

  《牧人与屠夫》的叙事力量在于它拒绝简单的道德判断。影片没有将拉巴特塑造成单纯的恶魔或受害者,而是呈现了一个被暴力体制异化的复杂个体。他可以在白天面无表情地处决犯人,晚上却会在酒吧为同伴买单;他会对黑人囚犯施以残酷惩罚,却又偷偷照顾监狱里的流浪狗。

  这种人性矛盾在审判过程中愈发明显。当受害者家属在法庭上痛斥拉巴特时,他显得麻木不仁;但当他的辩护律师描述监狱工作的细节时,他却突然崩溃大哭。这种分裂状态正是影片探讨的核心——当一个人被训练成同时扮演“牧人”(照顾者)和“屠夫”(行刑者)的双重角色时,他的自我认知将如何被撕裂?

  影片背景设定在1994年南非第一次民主选举前夕,这个时间点绝非偶然。正如导演施密茨所指出的:“这部电影不仅关于过去,也关于未来。当一个国家试图从暴力历史中解脱出来,建立新的认同时,它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应该惩罚过去的罪行,还是应该寻求和解?”

  这种困境体现在检察官与辩护律师的激烈交锋中。代表新南非价值观的检察官坚持要求追究个人责任:“如果我们原谅每个人,只因他们‘奉命行事’,那么正义何在?”而辩护律师则反驳道:“当我们谴责个人时,是否在无意中赦免了真正应该负责的体制?”

  影片的摄影风格强化了这种道德模糊性。法庭场景采用冷色调和拘谨的构图,象征法律系统的理性约束;而闪回片段则用粗粝的手持摄影和饱和色彩,再现了种族隔离时代暴力的原始与混乱。这种视觉上的分裂让观众亲身体验到主人公破碎的心理状态。

  《牧人与屠夫》最令人震撼的或许不是对暴力的直接呈现,而是对暴力如何被常态化的细致描绘。影片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监狱看守们在行刑后聚在一起烧烤喝酒,轻松地讨论着足球比赛,仿佛刚刚结束的处决只是日常工作中的一个小插曲。这种对暴力的去敏感化过程,揭示了制度性邪恶最可怕的一面——它不是通过强迫人们作恶,而是通过让他们觉得作恶正常来实现的。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并没有利用这些素材制造廉价的煽情。相反,它坚持一种冷静甚至疏离的叙事态度,让观众自行判断。这种克制反而使电影更具情感冲击力——当拉巴特最终在证人席上崩溃,承认“我分不清对错”时,这句话背后的重量几乎令人难以承受。

  《牧人与屠夫》在今年南非国际电影节首映后引发激烈讨论。一些观众赞扬影片勇于面对国家历史中最黑暗的章节;另一些人则担心它可能为施暴者提供开脱的借口。这种分歧本身恰恰证明了电影的价值——它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强迫观众直面道德复杂性的深渊。

  正如一位评论家所指出的:“这部电影的真正主角不是拉巴特,也不是律师们,而是整个南非社会。它向我们提问:当罪恶被系统性地实施时,我们每个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当我们享受体制带来的特权时,我们是否也在无声地支持它的暴行?”

  《牧人与屠夫》最终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影片结尾,审判结果已然宣布,但每个人的脸上都看不到胜利的喜悦。律师们默默地整理文件,受害者家属低头哭泣,拉巴特被带出法庭时眼神依然空洞。摄像机缓缓扫过空荡荡的审判庭,最后停留在宪法第一章“人的尊严”那几个鎏金大字上。

  这个意味深长的结尾提醒我们,正义的实现从来不是终点,而是一个社会持续自我审视的过程。《牧人与屠夫》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一段历史,更在于它邀请所有观众思考:在一个仍然充满结构性暴力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如何避免成为体制的盲从者?如何保持辨别对错的能力?如何真正守护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尊严?

  这些问题跨越时空,远远超出一部电影或一个国家的范畴。正如导演施密茨所说:“这部电影虽然讲述的是南非的故事,但它的核心问题适用于任何社会:当制度要求我们违背自己的良知时,我们是否还有选择的权利?”答案或许就藏在那片道德灰色地带中,等待每一个观众的思考与回应。

上一篇:雨女

下一篇:爸爸的3次婚礼

相关文章:

1.轰天谍战2025-09-29

2.炙热2025-09-29

3.热血街头2025-09-29

4.跳出去2025-09-29

5.路边野餐2025-09-29

6.灵偶契约22025-09-29

7.火魔高跟鞋2025-09-29

8.满清禁宫奇案202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