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聚焦>正文

青少年

时间:2025-09-22作者:烟台新闻网阅读:30分类:本地聚焦

  深夜十一点,这座城市大多数角落已归于沉寂,但一扇扇窗户后,屏幕的微光仍映照着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十六岁的高二学生林涛刚刚结束一场线上考试的复盘,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查漏补缺;几乎同时,十五岁的初中生王雨欣正通过视频软件,跟着千里之外的老师练习一支新的舞蹈;而在城市的另一端,刚满十八岁的李航,刚刚结束了一个线上志愿者团队的策划会议,为周末的社区环保活动做最后准备。这些看似孤立的画面,串联起的是当代青少年真实的生活图景——他们是在数字浪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是天然的“数字原住民”,他们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多元,也更具张力。

  人们习惯于用简单的标签来定义他们——“网生代”、“Z世代”,似乎一出生就手握智能手机的他们,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科技带来的所有便利。然而,深入他们的生活便会发现,技术于他们而言,并非仅仅是娱乐工具,更是构建自我认知、连接社会、甚至参与世界的重要途径。林涛的书架上,除了堆积如山的教辅资料,还有他自己组装的简易机器人模型。他的学习早已不局限于课堂,当遇到物理难题时,他会熟练地登录国内外知名的开源学术平台,查找相关论文的简明解读,或者在互动式学习网站上,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定理。“网络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巨大的、随时可以请教的老师库,”林涛说,“它让知识变得立体,也让自学成为可能。”这种高度的信息获取和自主学习能力,是前互联网时代青少年难以想象的。

  与此同时,青少年们的社交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迁。王雨欣的微信好友有三百多人,其中真正见过面的可能不到一半。她的“朋友圈”里,有一起长大的发小,有因共同爱好在线绘画社区结识的海外网友,也有只在某个网络公开课讨论区有过几次思想碰撞的“学友”。“我们这代人的友谊,很多时候是建立在共同的兴趣和价值观上的,不一定需要物理空间的接近。”王雨欣认为,这种基于趣缘的社群连接,让她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获得了更多元的认同感。然而,这种“线上热络、线下沉默”的现象,也引发了教育工作者和心理专家的关注。有研究指出,过度依赖线上社交可能导致部分青少年现实社交能力弱化,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能力下降,如何平衡虚实之间的社交天平,是他们需要学习的重要课题。

  当然,数字世界并非一片坦途。信息爆炸带来的注意力碎片化、网络谣言和不良信息的侵袭、无处不在的“同伴压力”和“颜值焦虑”,以及网络游戏中可能存在的沉迷风险,都是悬在他们成长路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李航就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手机依赖”,后来他通过主动参与学校的辩论社和线下志愿者活动,逐渐找回了对现实生活的掌控感。“意识到问题,然后有意识地去做点什么改变,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成长。”他现在运营的志愿者团队,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帮助更多同龄人识别网络风险,健康上网。他们的经历表明,这一代青少年并非被动接受技术的支配,他们也在实践中发展出独特的数字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学习着如何与这个复杂的世界共处。

  除了数字生活的维度,当代青少年展现出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行动力同样令人瞩目。他们不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积极的问题关注者和行动者。从关注气候变化、参与环保实践,到利用新媒体为弱势群体发声,再到在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他们的视野早已超越校园围墙。李航和团队成员设计的社区垃圾分类小程序,因其简洁易用,已被附近几个小区采纳。这种将知识学以致用、试图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努力,彰显了新一代的责任担当与创新活力。

  家庭和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传统支柱,也在适应着这种变化。许多父母开始从一味地担忧和管控,转向尝试理解数字文化的逻辑,学习与孩子共同制定网络使用规则。一些开明的学校则积极探索将数字工具深度融合进教学模式,并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旨在培养既精通技术又能反思技术的未来公民。这种代际之间、家校之间的协同探索,正在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构建新的支持系统。

  当我们谈论青少年时,我们谈论的不仅是国家的未来,更是生动而复杂的“现在进行时”。他们脚踏现实与虚拟的双重土地,身上交织着机遇与挑战。他们比任何一代都更早地接触广阔的世界,也更早地面临纷繁的选择。与其简单地赞美或担忧,或许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放下成见,真诚地去倾听他们的故事,理解他们的困境,欣赏他们的智慧,并给予他们必要的引导和坚实的支持。他们的成长之路,注定是一场在互联世界中认识自我、塑造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敢探险。这场探险的结果,将深刻地影响我们所有人的未来。

相关文章:

1.轰天谍战2025-09-29

2.炙热2025-09-29

3.热血街头2025-09-29

4.跳出去2025-09-29

5.路边野餐2025-09-29

6.灵偶契约22025-09-29

7.火魔高跟鞋2025-09-29

8.满清禁宫奇案202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