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稿】初冬的清晨五点,天还未亮,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西流乡的村道上已亮起一束移动的光。56岁的村医李娟骑着电动三轮车,顶着寒风赶往九张村。车上除了血压计、血糖仪等基础医疗设备,还有一沓泛黄的纸质档案——上面详细记录着村里37位失能老人的健康数据。这一天,是她参与“爱的使命”公益医疗项目的第1825天。
“爱的使命”项目启动于六年前,由河北省多个地方卫健委联合基层医疗机构共同发起,旨在为农村失能老人、残障人士及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上门医疗服务。项目最初仅覆盖3个乡镇,如今已扩展至全省47个县区,累计服务超5000个家庭。没有明星代言,没有网络众筹,这个“沉默”的公益行动靠着乡镇医生们的摩托、三轮车和双脚,一步步走进中国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深处。
“很多人不知道,长期卧床的老人最怕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压疮。”李娟边说边推开村民张大爷家的铁门。院子里晾着洗得发白的床单,屋里几乎没有家具,但水泥地面扫得干干净净。张大爷因脑血栓后遗症已卧床九年,儿子常年在外打工,照顾他的只有74岁的老伴。李娟熟练地掀开被子,检查老人的腰骶部皮肤,随后拿出药膏细致涂抹。“每两天来一次,一次四十分钟,主要是预防感染和肌肉萎缩。”她说话时始终握着老人的手,指尖在对方浮肿的腕部测量脉搏。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燕赵大地上演。在邯郸曲周县,医生刘志刚的摩托车里程表显示他已骑行8万公里;在承德围场县,护士王雪梅自学手语为聋哑夫妇建立健康档案;在保定涞源县,村医团队带着便携B超机翻山越岭——这些看似微小的坚持,正悄然改变着农村医疗的最后一公里困境。
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动态档案管理系统”。每位服务对象的健康数据会实时上传至云端,由省市三级医院专家团队远程研判。一旦指标异常,系统将自动预警并生成处置建议。“这相当于给每个偏远家庭配备了专家团。”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志强解释。去年夏天,该系统成功预警了17例潜在心脑血管事件,为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然而项目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最初不少村民对定期上门检测抱有疑虑,“怕是推销保健品的”;部分偏远地区网络信号不稳,电子档案上传时常中断;最棘手的是资金问题——尽管卫健委提供了基础设备支持,但交通费、耗材损耗等仍需基层医院自行消化。为此,不少医护人员自发捐款,甚至用工资补贴油费。“看着老人拉着你的手喊‘闺女’,就觉得值了。”李娟的医药箱里始终放着几颗糖果,是给怕疼的孩子们准备的。
爱的使命项目在2023年迎来了转机。国家乡村振兴局将其纳入“健康帮扶示范工程”,首批专项拨款达1200万元。更令人欣喜的是,项目开始吸引年轻血液——今年有23名医学毕业生主动申请到基层服务。24岁的护士陈雨欣刚从省城三甲医院辞职,“这里能触摸到医学最本真的温度”。
黄昏时分,李娟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她的三轮车斗里多了两棵村民塞的大白菜,车把上挂着一串红辣椒。手机突然响起提示音——系统显示30公里外有位独居老人的血压数据异常。她拧动车把调转方向,车灯再次划破暮色。在这个没有热搜的角落里,爱的使命仍在持续书写它的注脚:医疗的本质不仅是治愈,更是长久的陪伴与坚守。
(本报记者深入河北乡村实地调研,为保护隐私,文中部分人物使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