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寒夜中的暖流:城市平安夜见证温情与坚守
12月24日晚间,零下五度的寒潮未能阻挡城市街头涌动的暖意。商场橱窗里的麋鹿挂饰随风轻摆,教堂彩窗透出昏黄的烛光,沿街商铺纷纷挂起用棉絮制成的雪花装饰——这座北方都市正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拥抱平安夜的到来。
晚上七时许,市中心广场的巨型圣诞树如期点亮,数千颗LED灯珠同时闪烁的瞬间,人群爆发出一阵欢呼。带着红色绒线帽的孩子们踮起脚尖,将写满心愿的卡片挂上专门设置的许愿栏。“希望爷爷的咳嗽快点好起来”,8岁的李晓雨用彩色蜡笔画了个爱心,她的父亲悄悄转身抹了抹眼角。这样的许愿栏在全市设置了二十余处,收集到的卡片将由志愿者统一保管,开春后寄送回许愿者手中。
餐饮行业在这个夜晚迎来特殊高峰。老字号西餐厅“凯旋门”的大堂经理指着等位区告诉记者:“往常等位最多半小时,今天已经排到两小时后了。”后厨特意准备了三百份独家配方的热红酒,免费提供给排队顾客。隔着玻璃窗可以看到,戴着白色高帽的主厨正往烤火鸡上刷最后一遍蜂蜜,焦糖色的脆皮在灯光下泛着油光。
并非所有人都沉浸在节日氛围中。晚上八点二十分,外卖员张师傅在城东小区里快步奔跑,保温箱里装着六份待送的餐食。“今天单量比平时多三成,都是圣诞套餐。”他喘着白气说,自己送了五单教堂周边订单,听到里面唱诗班的歌声飘出来,就在门口站了半分钟,“也算过节了”。他的电动车上挂着妻子准备的平安果,用彩纸包着的苹果已经有些冻僵。
教堂的钟声在夜色中格外清晰。南堂圣心教堂今年采取了分时段预约制, nonetheless 晚上九点的弥撒依然座无虚席。信徒们戴着统一的白色口罩,烛光映照下的眼睛显得格外明亮。年过七旬的刘姊妹慢慢跪在跪凳上,她告诉记者这是疫情后第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安夜:“能听到管风琴的声音真好,去年只能通过手机看直播。”
城市地标建筑群今晚默契地点亮了金白相间的灯光。城市规划局负责人透露,这是首次协调二十七栋高层建筑同时进行节日灯光展示,电费均由企业自发承担。从空中俯瞰,一条光带沿着母亲河蜿蜒流淌,与天际线的星光连成一片。
急诊室的无影灯下同样彻夜通明。市立医院儿科值班医生王瑾刚刚处理完一例烟花爆竹灼伤病例,护士站突然收到匿名市民送来的三十份糕点礼盒。附着的卡片上写着:“给守夜人一点甜”。监控画面显示,送来的是个穿圣诞老人服装的年轻人,放下箱子就跑步离开了。
高校宿舍楼里飘出不一样的节日气息。留校大学生们在活动室组织着手工联谊,剪纸圣诞树和包平安果的材料铺了满桌。化学系大三学生小陈用实验室材料制作了安全冷烟花,蓝绿色的火花在阳台上绽放时,引得整栋楼传来欢呼。
当午夜钟声敲响,城市渐渐归于宁静。清洁工人开始清理街道上散落的包装纸,志愿者们收拾着临时设置的爱心驿站。文化学者对此评论道,这个平安夜呈现出后疫情时代特有的双向奔赴——人们既渴望传统的仪式感,又在创造新的庆祝方式。闪烁的霓虹倒映在结冰的河面上,整座城市如同被装进水晶球里的童话镇,在寒夜里静静散发着暖意。
(本报记者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