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稿】清晨七点的阳光透过产科门诊的蓝色窗帘,三十余位准妈妈已在候诊区安静等待。她们手中不约而同地捧着同一本淡绿色封面的书籍——《完美孕期》。这本由国家级孕产保健专家团队撰写的指南,正悄然改变中国当代育龄家庭的健康理念。
“不是教条式的医学手册,而是贯穿生命教育的人文关怀。”本书主编、中华围产医学会名誉主任委员梁教授在采访中表示。据悉,该书创作团队耗时三年,走访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收集了超过十万份孕产期健康数据,首次建立符合中国女性体质特征的孕期营养评估体系。
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医师张晓蕾向记者展示该书特色章节:“传统观念认为孕妇需要‘一人吃两人补’,但我们的临床数据显示,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近五年上升了37%。本书提出的‘膳食彩虹原则’和‘动态营养监测’概念,让孕妇体重增长控制在科学区间。”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关于心理健康的章节引发广泛关注。复旦大学心理学系联合多家妇产医院开展的调研表明,78.3%的准父母存在产前焦虑,其中对胎儿健康的过度担忧占比高达61%。《完美孕期》创新性地引入“正念孕育”概念,通过扫码即可获取的专业冥想音频,已帮助超过二十万孕妇改善睡眠质量。
在成都举办的孕博会上,二胎妈妈李媛媛抱着六个月大的婴儿分享体会:“书中‘允许不完美’的章节让我释然。第一次怀孕时严格遵循各类禁忌仍遭遇妊娠纹,这次学会与身体和解,反而状态更好。”这种理念正在年轻群体中形成新风尚——某社交平台“孕期真实记录”话题下,超过八万女性分享摆脱孕期容貌焦虑的经历。
学界对此书的价值给予高度评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在最新发布的孕产期健康教育指导意见中,将该书列为推荐读物。专家特别指出其中“家庭支持系统”章节的创新性:通过让伴侣参与胎教实践、共同制定分娩计划等方式,使丈夫参与度提升40%,产后抑郁发生率下降18%。
随着三孩政策实施,该书的现实意义愈发凸显。出版方透露,偏远地区的公益捐赠计划正在进行中,藏汉、维汉双语版本正在编撰。新疆喀什地区妇幼保健站站长阿依古丽表示:“书中关于高原孕期保健的专项建议,为我们本地化服务提供了重要参考。”
不过也有专家提出辩证思考。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家庭研究所提醒,要避免将“完美孕期”转化为新的压力源,建议公众理解该书名中的“完美”实指“全程守护”的理念本质。
夜幕降临在上海某高端商区的书店,育儿读物区依然人流如织。几位准父亲正在认真抄写书中提到的产后护理要点。收银台统计数据显示,该书连续四周位居畅销榜首,超过35%的购买者为男性读者——这个数字或许预示着,关于新生命的承诺,正在成为更多人的共同责任。
(本报记者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