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北京,清晨六点,天光未亮,寒气袭人。位于东五环外的一处旧厂房改造的办公室里,李哲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与想象中科技公司创始人奢华敞亮的办公室不同,他的工作间简单得近乎朴素:一张宽大的木桌上,三台显示器正闪烁着代码与数据图表,旁边散落着几本翻得起毛的笔记本,最显眼的,是桌角那个深蓝色、封皮已被磨得发亮的硬壳笔记本。
这,就是他口中那本普通的《我的成功秘密》。
当记者如约见到这位近年来在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制造业领域声名鹊起的“隐形势力”时,很难将眼前这个穿着普通牛仔裤、套头衫,言语平和甚至略带腼腆的年轻人,与那个在业内以“精准决策和极致效率”著称的领军人物画上等号。没有夸夸其谈,没有精心准备的演讲台,采访就在他日常工作的茶台旁进行。当被问及企业快速崛起的核心秘诀时,李哲笑了笑,起身从桌角拿来了那本深蓝色笔记本。
“外界总喜欢给成功归纳出几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但真相往往琐碎、具体,甚至有些‘土’。”李哲轻轻抚摸着笔记本封面上那已被岁月侵蚀出铜绿的扣带,“这就是我的‘秘密’,记录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战略,而是过去2185天里,我犯过的每一个错误,走过的每一段弯路,以及,客户和同事们给我的每一次‘教训’。”
他小心地翻开笔记本。里面并非整齐划一的打印字体,而是密密麻麻、用不同颜色笔迹书写的手稿,夹杂着打印出来又用红笔批注得满满当当的会议纪要、产品设计草图,甚至还有几张泛黄的客户反馈便签纸被仔细地贴在页边。
“你看这一页,”他指着一处日期标注为五年前的记录,“那是我们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客户。我们当时自以为技术领先,拿出了我们认为最完美的解决方案,结果在现场演示时,因为一个极其低级的兼容性错误,导致客户整个生产线停机了半小时。那一刻,我不仅差点失去这个客户,更差点失去了整个团队的信心。”笔记详细记录了当时的错误细节、客户的震怒表情、团队内部的激烈争论,以及事后长达数月的技术复盘和流程重塑方案。“这个教训的价值,远超当时那笔订单的金额。它让我们刻骨铭心地认识到,技术再炫酷,如果不能稳定、可靠地融入客户的实际场景,就是零。”
随着页面的翻动,时间线向前推进。有关于团队管理的反思:“曾经为了追求效率,过度依赖一两个技术核心,导致项目风险高度集中。后来我们花了大力气构建知识共享体系和人才梯队”;有关于市场判断的纠偏:“一度盲目追逐风口,分散了资源,后来发现,深耕我们最熟悉的细分领域,把一米宽的市场做到一百米深,才是立身之本”;更多的是关于产品细节的打磨:“某个按钮的位置调整了三次,只因一位老工程师反馈操作不够顺手”、“一段代码优化了十七版,只为将响应时间再缩短0.1秒”……
每一页,都是一个或大或小的“跟头”,以及爬起来后更为坚实的脚印。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具体的问题、坦诚的剖析和务实的改进措施。李哲说,他习惯在每天工作结束前,留出半小时到一小时,雷打不动地整理这本笔记。“不是记给别人看的,是写给自己看的。记录的过程,就是一次最深刻的复盘。它逼着我直面问题,而不是选择性遗忘或逃避。”
当被问及是否担心这些“失败记录”会对外界留下负面印象时,李哲摇了摇头:“真正的强大,不是永远不犯错,而是有勇气正视错误,并有能力从中汲取力量。这本笔记,是我们公司最宝贵的资产之一。新员工入职,我会让他们看其中的部分内容,不是学习‘成功学’,而是理解我们这家公司是如何在一次次试错中成长起来的文化底色。”
采访间隙,公司的早会开始。没有PPT,没有冗长的报告,团队成员围坐一圈,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一个刚刚发现的潜在技术瓶颈上。气氛热烈而务实,有人提出质疑,有人补充数据,李哲大多时间在倾听,偶尔插话引导方向或追问细节。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种从笔记本里渗透出来的“复盘文化”,已经弥漫在整个团队的日常运作中。
一位入职两年的年轻工程师对记者说:“李总常跟我们讲,公司不怕我们犯错,就怕我们把错误藏起来。这里的氛围是,问题越早暴露、越彻底讨论,解决的成本就越低。这本‘秘密’笔记本,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有一本自己的版本,记录着自己岗位上的得失。”
临近中午,阳光终于透过高大的窗户,洒满整个办公空间。李哲合上那本厚重的笔记,小心地放回桌角。“其实哪有什么一招制胜的秘密,”他望着窗外忙碌的园区,缓缓说道,“所谓的成功,不过是无数个平凡日夜的坚持,是对常识的尊重,是对细节的死磕,更是拥有一次次从泥泞中爬起、把教训转化为养分的勇气和韧性。如果非要说秘密,这可能就是——保持朴素,保持真实,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自身不足的警觉性。”
离开那间由旧厂房改造的办公室,记者的脑海中依然萦绕着那本普通却沉甸甸的笔记本的形象。在充斥着各种速成秘籍与财富神话的时代,李哲和他的团队,用一种近乎“笨拙”的方式,诠释了成功的另一种可能:它并非隐藏于某个不为人知的捷径或高深莫测的理论中,而是深植于日复一日的实践、反思与改进的土壤里。那本名为《我的成功秘密》的笔记,里面没有一个字在教人如何成功,却每一页都在诉说着,如何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向坚实的目标。这或许,才是真正具有普适性的“成功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