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头条新闻>正文

全球首艘!零碳智能养殖工船在烟台投产

时间:2018-01-16作者:百晓生阅读:20分类:头条新闻

  

  全球首艘零碳智能养殖工船在烟台投产:深海养殖的“绿色革命”

  在山东烟台的海域上,一艘名为“海上粮仓1号”的巨型工船正悄然改写中国深远海养殖的历史。这艘全球首艘零碳智能养殖工船,不仅搭载了无人化技术与清洁能源系统,更以年产量超5万吨三文鱼的规模,成为烟台海洋经济向“深蓝”进军的标志性突破。它的投产,不仅是技术创新的成果,更是对传统渔业生产方式的一次颠覆——通过零碳技术与智能装备的结合,将养殖区域拓展至水温常年低于12℃的黄海冷水团,让原本无法在亚热带海域生存的三文鱼“安家落户”。

  从“不可能”到“可能”:黄海冷水团的自然馈赠

  “三文鱼只能生活在水温低于20℃的海域,我国亚热带温暖海域原本不可能进行养殖。”山东深远海绿色养殖有限公司的汤庆凯坦言。但黄海冷水团这一特殊水文现象的存在,为烟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片面积达553.6平方公里的试验区,底层海水温度常年保持在12℃以下,成为鲑鳟鱼等三文鱼生长的理想环境。

  “海上粮仓1号”正是为这一海域量身定制。船长280米、宽60米,总养殖容积超18万立方米——相当于80个标准游泳池的水体量,可在30米以上水深的黄渤海水域自由作业。通过智能温控系统,工船能精准模拟三文鱼的天然栖息环境,而无人化技术则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与操作风险,实现了从投喂到监测的全流程自动化。

  零碳技术:深海养殖的“绿色引擎”

  与传统养殖工船依赖柴油发电不同,“海上粮仓1号”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零碳设计。船上集成光伏发电、储能系统与能源循环利用装置,完全摆脱化石燃料依赖。这一技术路径不仅减少了养殖过程中的碳排放,还避免了燃油泄漏对海洋生态的潜在威胁,契合全球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零碳并非简单的能源替代,而是整个生产链的重构。”一位参与项目的工程师解释。例如,工船利用冷水团的低温海水为养殖舱降温,减少制冷能耗;饲料投喂系统通过AI算法优化投放量,降低残饵污染;甚至鱼类排泄物也被收集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料,形成闭环资源利用。这种“蓝色循环经济”模式,让每吨三文鱼的碳足迹较传统网箱养殖降低60%以上。

  产业链升级:烟台海洋经济的“深蓝野心”

  烟台市将深远海养殖视为海洋经济转型的关键抓手。作为“链主”企业,中集集团依托海工装备技术优势,推动养殖工船从建造到运营的全产业链迭代。与此同时,烟台正加速建设“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实施“百箱计划”以扩大海洋牧场规模,并通过品牌化战略提升“烟台海参”“烟台三文鱼”等产品的市场溢价。

  这一布局的背后是巨大的经济效益。按当前市场价计算,5万吨三文鱼年产值可达30亿元,而产业链下游的加工、物流、贸易等环节还将创造倍增价值。更深层的意义在于,烟台通过技术突破将养殖区域从近海推向深远海,缓解了近岸养殖的空间压力与生态矛盾,为全国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未来展望:科技创新与生态平衡的双赢

  “海上粮仓1号”的投产只是起点。据透露,烟台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新增3-5艘同类型工船,形成规模化养殖集群。与此同时,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将继续探索多品种高值鱼类的养殖技术,并联合科研机构攻关种苗繁育、病害防控等“卡脖子”难题。

  对于环保爱好者而言,这一项目展示了人类利用自然规律而非对抗自然的智慧;对渔业从业者,它预示着从“看天吃饭”到“可控生产”的转型;而对区域经济研究者,烟台的经验则证明:向海洋要效益,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共进。正如烟台市政府的总结:“海洋不是陆地的延伸,而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

  在这片蔚蓝的试验场上,一艘工船正承载着零碳梦想与产业野心,驶向更远的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