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种业营收破百亿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近年来,山东省烟台市在种业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4年种业营收突破100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种业版图中不可忽视的“黄金产区”。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不仅标志着烟台从传统农业大市向种业强市的跨越,更折射出我国种业振兴战略在地方实践中的成功样本。
科技赋能: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创新链条
烟台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杰指出,种业突破的核心在于打通科技创新的“任督二脉”。通过聚焦种质创新、平台搭建和科技合作三大环节,烟台已构建起“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例如,“烟农”系列小麦、“登海”系列玉米等优势品种的培育,正是依托本地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深度协作,将实验室的基因编辑技术转化为农民手中的高产种子。目前,全市拥有92个苹果新品种系,水产苗种年产量更达4700亿单位,其中刺参苗种占全国市场的40%——这些数据背后,是烟台将科技“软实力”转化为产业“硬支撑”的生动实践。

政策护航:打造种业高地的“顶层设计”
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烟台定位为“种业创新发展高地”,赋予其政策先行先试的使命。在此基础上,烟台市于2025年出台《种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培育30个特色作物新品种、建成10处种子基地等具体目标,并联动18个部门形成政策合力。这种“省级战略+市级细化”的双轮驱动模式,如同为种业企业铺设了一条“政策高速路”,吸引“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加速聚集——预计未来三年,此类企业数量将从现有基础上增至7家。

产业融合:从“一粒种”到“一条链”的增值密码
烟台的种业营收突破绝非偶然,而是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以水产苗种为例,4700亿单位的产量不仅支撑了本地养殖业,更通过“北苗南运”辐射全国市场,形成“烟台育苗—沿海养殖—终端消费”的价值链。而在作物种业领域,“登海”玉米等品种通过订单农业模式,将种子销售与粮食收购捆绑,帮助农民每亩增收超200元。这种“种业+农业服务”的深度融合,让一粒种子撬动了十倍于自身价值的产业链。

未来蓝图:瞄准“种业硅谷”的进阶之路
站在百亿营收的新起点,烟台正将目光投向更高维度的竞争。根据规划,未来三年内将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种质资源库建设,并探索“基因银行”等前沿领域。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则提出,要依托现有水产苗种优势,构建“从实验室到深海网箱”的全流程育种体系,进一步巩固“中国北方种苗之都”的地位。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烟台种业已从“规模扩张期”步入“质量跃升期”,其科技含量与市场溢价能力有望持续提升。

对农业从业者而言,烟台的实践揭示了一条可复制的路径:以特色品种占领细分市场,以科技赋能提升附加值;对政策制定者来说,其多部门协同机制提供了制度创新的参考模板;而研究机构和投资者,则可从烟台种业的“创新—转化—收益”闭环中,捕捉中国种业现代化的未来趋势。正如一位当地企业家所言:“在这里,每一粒种子都带着科技的基因,也埋着产业的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