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横店影视基地深夜的暴雨中,一个身披金甲的身影屹立于悬崖之巅。数十条钢丝牵引着演员在雷声中腾挪翻转,威亚衣早已被雨水浸透,但镜头前的每一次挥棒依然虎虎生风——这是神话电影《降妖伏魔之定海神针》最后一场打戏的拍摄现场。历经三年筹备、跨国制作团队协作,这部以全新视角解读东方神话的影片即将登陆暑期档。
影片取材自《西游记》中孙悟空获取金箍棒的经典桥段,却展开了更大胆的想象:当定海神针离开东海千年之后,三界平衡逐渐崩塌,妖魔横行人间。此时金箍棒竟修炼出自主灵识,化身少年形态重返世间,在苍生危难之际开启自我救赎之旅。导演徐建(曾执导《大圣归来》)表示:“我们想探讨的不是神兵利器的威力,而是器物与持有者之间双向选择的关系。定海神针为何只认孙悟空?这种羁绊背后是怎样的宇宙法则?”
为构建震撼视效,制作团队首创“流体金属可视化”技术。在首度公开的幕后花絮中,可见金箍棒变形时的千万个粒子运动轨迹均由算法模拟完成。特效总监王志勇透露:“我们采集了水银、熔岩等12种流体的运动数据,甚至研究章鱼触手的生物力学,才让神兵的变化既有机械精度又有生命律动。”这种技术突破使武器化形过程每帧渲染时长达到72小时,全片特效镜头占比85%,创下国产神话题材新纪录。
更值得关注的是影片对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重构。艺术指导叶锦添没有沿用传统戏曲脸谱化的妖魔鬼怪造型,而是从《山海经》《酉阳杂俎》等古籍中提取元素,结合生物机械美学设计出18类原创妖魔。其中“九首蛟魔”的造型参考了深海管水母的发光特性,每个头颅都具备独立攻击模式,在预告片中已引发观众热议。
演员阵容同样颇具匠心。除金马影帝黄渤饰演东海龙王外,青年演员尹昉通过动态捕捉技术演绎人形状态的金箍棒,需要同时表现兵器的冰冷质感与觉醒后的情感波动。在拍摄被魔气侵蚀的戏份时,他特意前往铸造厂观察金属淬火过程:“我想模仿那种在极端环境中不断改变分子结构的状态,让观众感受到神器也是有痛感的。”
深层次看,影片暗含着对技术伦理的思考。编剧团队在神话外壳下埋设了AI觉醒的隐喻——当工具获得自主意识,它应该继续服从还是重新定义使命?这种东西方哲学的交融,使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展映时获得国际影评人关注。《银幕》杂志评价道:“东方神话与赛博朋克的意外结合,提出了超越文化边界的技术伦理之问。”
据制片方透露,影片已启动全球发行计划,将同步在北美、东南亚等地区上映。值得注意的是,该片没有沿用传统神话IP的喜剧化改编路径,而是选择用史诗格局呈现东方玄幻美学。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左衡认为:“这是神话题材从娱乐化向哲学化转型的重要尝试,通过器物视角反观人性,实际上构建了新的神话阐释体系。”
随着预告片在各大平台播放量突破3亿,影片未映先热。诸多影迷对金箍棒化身人形的设定表示惊喜,认为这种创新既尊重了原著精神,又开辟了神话叙事的新维度。正如导演徐建在杀青宴上所言:“我们要做的不是重复讲述齐天大圣的故事,而是让定海神针自己开口说话。”
据悉,该片已定档7月15日上映,届时还将同步发布IMAX、中国巨幕等特殊版本。横店影视基地则计划推出电影主题沉浸式体验项目,让观众穿越到影片中构建的玄幻世界。这把震动四海的金箍棒,或将在这个夏天撬动整个电影市场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