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头条新闻>正文

森山中教习所

时间:2025-09-16作者:烟台新闻网阅读:36分类:头条新闻

  在崎岖蜿蜒的森山深处,一座没有围墙的教习所正悄然改变着许多年轻人的生命轨迹。这里没有传统的教室,也没有固定的课本,取而代之的是连绵的山峦、清澈的溪流和四季更替的森林。《森山中教习所》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近年来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成为教育创新领域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创办人李志远是一位有着二十余年教育经验的老教师,谈起创办初衷,他坦言源于对当下教育模式的深刻反思。“很多孩子在学校里感到压抑和迷失,他们缺乏与自然、与真实生活的连接。我们想提供一个地方,让他们在劳动和实践中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五年前,李志远毅然辞去城里的教职,回到故乡森山,创办了这所特殊的教习所。

  教习所的日常运作迥异于传统学校。清晨五点半,学员们伴随着鸟鸣起床,第一件事是集体清扫庭院和照料菜园。上午的时间主要用于手工课程和自然观察,学员们学习木工、编织、陶艺等传统技艺,或是跟随导师深入山林,辨认动植物,了解生态系统。下午则安排团体讨论、阅读和自由活动时间。没有考试,没有排名,评价体系基于每个学员的实践参与度、创造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这里,我学会了静下心来倾听。”十七岁的学员王磊告诉记者。来自大城市的他曾是父母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厌学情绪严重。来到教习所三个月后,他的变化令人惊讶。“第一次砍竹子做一把椅子,花了整整三天,失败了好多次。但当最终完成时,那种成就感是任何游戏通关都无法比拟的。我发现自己原来可以专注地做一件事,并且能做好。”

  像王磊这样的孩子在这里并非个例。许多被贴上“叛逆”、“厌学”标签的青少年,在森山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了新的支点。教习所的心理辅导员张薇指出:“很多孩子的问题行为背后,其实是缺乏价值感和归属感。通过具体的劳动创造和集体生活,他们重新建立了与世界的联系,看到了自身的能量。”

  教习所的教育实践并非闭门造车,而是融合了多种教育理念。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到蒙特梭利的动手学习,从芬兰的现象教学到日本的自然教育,都能在这里找到影子。但李志远强调,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我们不是复制任何模式,而是基于森山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探索最适合这里的教育路径。”

  这种探索也面临诸多挑战。资金不足是首要问题,教习所主要依靠社会捐赠和少量学费维持运营。师资队伍也极不稳定,大多数教师是短期志愿者,缺乏长期扎根的专业人才。此外,如何衡量教育成果,如何与主流教育体系衔接,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尽管困难重重,教习所的影响正在逐步扩大。周边村民从一开始的怀疑观望,转变为现在的积极支持。有些村民受邀担任手工课导师,传授传统技艺;有些则提供农产品,形成了小型的地方经济循环。去年,教习所与省内一所大学建立了研究合作,开始系统记录和分析其教育实践成果。

  教育学者陈教授关注森山教习所已有两年时间,他认为这个案例的价值在于提供了另一种教育可能性。“在应试教育依然主流的背景下,森山教习所展示了一种回归教育本真的尝试。它不是要取代传统学校,而是提供一个补充选项,提醒我们教育可以有更多元的形式。”

  随着秋季招生季的来临,又有十多名青少年将踏入这片山林,开始他们为期一学期的学习生活。他们中将有人学会辨认三十种鸟类鸣叫,有人将亲手烧制出第一件陶器,有人将在夜观星空中感悟宇宙浩瀚。而所有这些体验,都将成为他们生命中的独特印记,正如李志远常说的:“我们不是要教孩子什么,而是为他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看见自己的光芒。”

  夕阳西下,森山中教习所的庭院里飘起袅袅炊烟,学员们正在准备晚餐。远处山峦叠翠,近处笑语声声,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在这片看似与世隔绝的山林中,正悄然孕育着面向未来的教育种子,等待着在某一天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相关文章:

1.热线2025-09-29

2.热血刑警2025-09-29

3.跳跃大搜查线:湾岸署史上最恶的3日间2025-09-29

4.灵动:鬼影实录42025-09-29

5.炎炎夏日2025-09-29

6.趣味游戏2025-09-29

7.深渊幽灵2025-09-29

8.温莎之谜202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