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过后的清晨,林静在整理父亲林国栋的遗物时,在一个老式樟木箱底发现了一个用牛皮纸仔细包裹的方方正正的物件。她原以为是父亲珍藏的邮票或照片,解开细绳,层层翻开纸张,映入眼帘的却是一本纸张已然泛黄、边角磨损严重的硬壳笔记本。
封面上,是父亲工工整整写下的五个钢笔字:“人生收支录”。林静的心猛地一颤,轻轻翻开扉页,父亲那熟悉而一丝不苟的字迹,如同他沉默寡言的一生,平静地铺陈开来。这本跨越了整整四十个春秋的账本,从1979年他参加工作第一个月的工资28.5元开始记录,直到2019年病重住院前最后一笔为孙女购买儿童绘本的28元支出,时间跨度精确到每一天,数额精确到分厘,事无巨细,无一遗漏。
这是一部一个普通中国家庭从物质匮乏走向丰裕时代的微观史。早期的记录里,是“购粮票三斤”、“肥皂一块”、“给静儿缴学费二元五角”、“为妻扯花布一件”的紧巴与算计。林静的手指抚过“1985年9月10日,购《新华字典》一本,1.2元”那一行,泪水瞬间模糊了视线。她清晰地记得,那个傍晚,父亲如何献宝似的将崭新的字典递给她,母亲还轻声埋怨了一句“太贵了”,父亲却只是憨厚地笑笑:“娃学习用的,不贵。”
账本的中段,记录了这个家庭的扩张与希望。“1998年7月,静儿大学录取通知书到,学费5000元,借款3000元。”“1999年3月,还清借款,另为静儿购随身听一个,120元。”林静从未知道,她欢天喜地带去大学的那台用来学英语的随身听,是父亲在还清债务后,从牙缝里省出来的。账目沉默,却震耳欲聋。
进入新世纪,记录变得愈发厚实,也增添了更多温暖的色彩。“2006年,购商品房一套,首付八万,二十年按揭。”“2010年,静儿出嫁,置办嫁妆三万元。”“2015年,外孙女出生,赠长命锁一枚,888元。”数字背后,是一个男人作为丈夫、父亲、外公,用脊梁撑起整个家的全部重量。他记录下每一笔庞大的支出,也记录下“妻生日,购蛋糕一个,46元”、“带静儿游公园,门票三元,冰棍两根,一元”的琐碎温情。
林静一页页地翻着,泣不成声。她看到父亲在2016年的一笔特殊记录:“拾废品收入,共计173.5元,为外孙女购学步车。”那个总是腰板挺直、极重尊严的老技术员,竟为了外孙女的一个学步车,悄悄捡过废品。而他从未对任何人提起,就像他从未在家人面前诉说过生活的艰辛。
账本的最后一页,没有记录任何收支。父亲用略显虚浮的笔迹写下了最后一段话:“小静,爸爸这辈子,没给你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我和你妈妈,把我们这个家,从一无所有,过得人丁兴旺,吃得饱穿得暖,供你读了书,看到了你幸福。这本账,就是爸爸的全部。爸爸爱你。”
直到此刻,林静才真正读懂了他的父亲。那一串串冰冷数字的罗列,是他对家庭毫无保留的热忱与责任;那日复一日的斤斤计较,背后是沉默如山海般的深情。他没有留下豪言壮语,却用四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书写了一部关于爱、责任与牺牲的史诗。这本沉重的“人生收支录”,计算的是金钱,透支的是他的一生,留下的却是一个父亲所能给予的最为丰厚和纯粹的遗赠——一个时代的风貌,一个家庭的编年史,以及一份深藏于岁月之下,从未宣之于口,却重若千钧的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