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十点,位于市中心的星光影院依旧灯火通明。原本早已淡出主流视线的1989年港产喜剧恐怖片《猛鬼撞鬼》,竟在排片表上悄然重现。令人意外的是,当晚的放映厅内座无虚席。年轻观众举着手机录制画面,笑声与惊呼此起彼伏,仿佛这不是一部已有三十余年片龄的老电影,而是一场刚刚首映的新片。
《猛鬼撞鬼》由当时初露锋芒的导演袁祥仁执导,吴君如、江欣燕、楼南光等主演,讲述了一个因意外跳楼变成鬼魂的舞女,与一群朋友在人间与阴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影片将恐怖与喜剧元素大胆糅合,以极具市井气息的幽默和荒诞情节,反映了上世纪80年代末香港社会的某种集体焦虑与乐观并存的复杂心态。
“我们最初并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看,”星光影院的经理李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原本只是作为一个怀旧专题的补充排片,结果开票不到半天就全部售罄。很多观众甚至是‘00后’。”这种现象并非孤例。今年以来,全国多家艺术影院和小型放映机构都出现了早期港产片“一票难求”的情况。从《猛鬼差馆》到《僵尸先生》,从《猛鬼大厦》再到今天的《猛鬼撞鬼》,一股“老港恐”风潮正在悄然复苏。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放映的版本并非传统胶片,而是由电影修复工作室“光阴计划”最新完成的4K修复版。画质的提升使得影片中那些依靠实际特效和场景搭建完成的视觉奇观重新焕发光彩——无论是鬼魂透明的质感,还是跳楼场景中粗糙却富有想象力的威亚运用,都让观众得以在清晰的画面中重新审视那个没有数字特效年代的电影匠心。
“现在的恐怖片太依赖Jump Scare和血腥画面了,反而少了那种用剧情和表演让你发毛的功力,”一位95后观众在散场后这样说道,“而像《猛鬼撞鬼》这样的老片,它好笑是真的好笑,吓人也是真的能吓到你,更重要的是,你能感受到整个剧组是在‘认真地胡闹’。”
所谓“认真地胡闹”,或许正是这类影片历久弥新的关键。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电影人不得不将创意发挥到极致。例如片中一场“鬼打墙”的戏,完全依靠演员在原地奔跑、背景板不断旋转更换来完成,既营造出诡异的氛围,又因演员夸张的表演而笑料十足。这种“土法炼钢”式的电影智慧,在当下高度工业化、类型化的电影生产中已难得一见。
另一方面,影片所承载的时代印记也成为年轻观众兴趣的来源。《猛鬼撞鬼》中出现的霓虹灯牌、茶餐厅、拥挤的居民楼、角色们时髦的穿着打扮,乃至他们面对灵异事件时那种“搵食艰难,鬼都唔得闲惊”(谋生艰难,连鬼都没空怕)的豁达态度,都构成了一幅生动鲜活的80年代香港市井风情画。对于年轻一代而言,这既是一次猎奇,也是一次对特定历史文化的好奇与回溯。
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研究员王教授认为,这种现象背后是观众对电影“本体性”的某种回归。“当数字特效能够轻易实现任何视觉奇观时,观众反而开始怀念那种‘手工感’和‘瑕疵感’,”他表示,“老式港产恐怖喜剧片那种粗糙的生猛、即兴的表演、基于物理现实的特效,甚至包括画面中的噪点,都构成了独特的媒介质感。这是一种在数字完美主义之下反而被稀缺了的审美体验。”
不仅如此,这些影片中普遍存在的“人鬼共存”、“阴阳调和”的主题,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生死问题的独特豁达与幽默诠释。与西方恐怖片往往强调驱魔与消灭不同,这些影片中的鬼魂常常最终与人类达成和解甚至成为朋友,这种“恐怖其外,温情其内”的叙事模式,更容易被本土观众接受和喜爱。
随着深夜场次的结束,人群渐渐散去。影院走廊的海报前,仍有不少观众驻足拍照。那张修复后的《猛鬼撞鬼》海报上,吴君如饰演的女鬼正做出一个夸张的鬼脸,但嘴角却带着一丝笑意。它仿佛在提醒着人们,恐惧与欢笑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存在,而三十余年的时光,也并未消解一部真诚之作的生命力。这或许正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光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