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稿】深夜的东京新宿街头,一家挂着霓虹灯牌的游戏厅依然人声鼎沸。穿着校服的学生、刚下班的上班族,甚至头发花白的老者,全都紧盯着屏幕里激烈交锋的格斗角色。摇杆撞击声与按键噼啪声此起彼伏,人群中突然爆发出惊呼——屏幕上赫然显示出一行金色英文:“K.O.! THE KING OF FIGHTERS!”
这一幕在全球各地已重演了近三十年。自1994年SNK公司推出《格斗之王94》(以下简称KOF)以来,这个以三人组队、能量槽系统及复杂连招著称的格斗游戏系列,已然超越了游戏本身的范畴,成为一种跨越世代的文化符号。而今年,随着系列最新作《KOF XV》全球发售及其入选亚运会电子竞技项目的消息传出,这股格斗热潮再度被推向新的高峰。
“它不仅仅是按键与招式的组合,更是一场关于策略、心理与极限操作的博弈。”世界级电竞选手曾家威在深圳的训练基地接受采访时说道。他身后的展示柜里摆放着十余座KOF赛事奖杯,其中一座奖杯的底座刻着“2002年EVO大赛冠军”。据他回忆,早年为了练习“八神庵”的鬼步连招,他曾连续三个月每天对着CRT显示器训练八小时,直到手指关节肿胀得无法弯曲。“那个年代没有网络教程,所有技巧全靠自己在游戏厅里一次次‘投币’试出来。现在的新玩家可能很难想象,我们当时为了破解一个隐藏必杀技的指令,能围着机器讨论整整一周。”
这种近乎执念的钻研精神恰恰构成了KOF文化的内核。与许多强调画面表现力的现代格斗游戏不同,KOV系列始终以严谨的帧数判定、深度的系统设计和富有哲学意味的角色设定著称。例如人气角色“八神庵”的紫色火焰与狂放姿态背后,隐藏着日本神话中“八尺琼”家族的宿命论;而中国角色“瞬影”的成长轨迹,则融入了东方武道中“气”的概念。游戏设计师小田泰之在接受书面采访时表示:“我们试图让每个角色都成为承载文化的容器。玩家操控的不仅是虚拟形象,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这种文化渗透力在亚洲地区尤为显著。在曼谷的街机联赛现场,记者遇到了一位带着儿子参赛的父亲。“我1997年就在湄南河边的游戏厅里打KOF97,现在儿子用的角色和我当年一样是特瑞·伯加德。”41岁的泰国商人素帕猜说着,向记者展示手机里存着的泛黄照片——照片上穿着校服的他正与朋友在游戏机前合影,屏幕里是经典的“饿狼传说”队伍。“这些角色陪伴了我从少年到中年的全部人生。”
然而辉煌之下,KOF系列也历经了坎坷。2001年SNK公司破产重组,核心开发成员流失,后续作品质量参差不齐。2016年推出的《KOF XIV》因粗糙的3D建模遭到玩家批评,甚至有人断言“格斗之王的时代已经终结”。但出人意料的是,凭借对经典玩法内核的坚持与持续的内容更新,该作最终实现了口碑逆袭。据SNK最新财报显示,《KOF XIV》全球累计销量已突破50万份,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超过35%的销售额。
“中国玩家是KOF系列复兴的重要力量。”SNK中国区负责人李静在电话访谈中透露,为迎合中国市场需求,公司不仅专门开发了微信小程序预约系统,还在最新作中加入了上海外滩与重庆洪崖洞的虚拟赛场。“我们注意到中国二三线城市至今仍保持着活跃的街机文化,有些地区甚至每月都会举办民间KOF联赛。”
随着电子竞技正式成为2022年杭州亚运会比赛项目,KOF系列作为表演赛项目之一,正在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亚运会电竞项目总监王懿辰表示:“格斗游戏具有直观的竞技性与观赏性,是打破大众对电竞偏见的重要突破口。”据悉,SNK已与亚组委达成合作,将开发专门的亚运版本平衡性补丁。
夜幕降临,新宿游戏厅的霓虹再次亮起。留着莫西干头的青年在《KOF XV》机台前投下硬币,屏幕光影在他专注的脸上明明灭灭。三十年间,游戏画面从像素点阵演进到4K高清,摇杆从街机厅蔓延到全球云端服务器,但有些东西从未改变——当红色倒计时数字在屏幕上亮起,当千万玩家同时按下决定胜负的最后一击,那份属于格斗之王的火焰,仍在持续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