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电影资料馆的修复影厅内座无虚席,伴随着熟悉的粤韵锣鼓声,银幕上再次出现了那个身穿长衫、身手矫健的经典身影——黄飞鸿。这部由王晶执导,李连杰、张敏、陈百祥等主演的《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粤语原声版,经过数月的4K精细修复,首次以最接近原初风貌的形态与新一代观众见面,不仅唤起了资深影迷的集体记忆,更在武侠电影研究领域掀起了一股新的讨论热潮。这部诞生于1993年的作品,在黄飞鸿系列电影的宏大谱系中,常因其鲜明的喜剧风格而被视为“异数”,但此次重映,却让观众和影评人得以超越单纯的类型界定,重新发掘其蕴含的独特文化价值与不拘一格的创作精神。
与徐克执导的《黄飞鸿》系列正传的厚重历史感与家国情怀不同,《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王晶式的市井幽默与诙谐桥段。影片讲述了黄飞鸿在揭露江湖败类“蜈蚣”团伙(以假和尚身份掩饰)罪行过程中,与之展开连场斗智斗勇的故事。片名中的“铁鸡”,既指黄飞鸿为混入敌方而假扮的“铁鸡派”掌门,也暗喻其如铁鸡般犀利、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这种设定本身,就打破了传统武侠片中英雄人物一贯的严肃面孔,赋予了黄飞鸿更为亲民、更具烟火气的形象。
此次重映的粤语原声版,其魅力远不止于清晰的画质。原汁原味的粤语对白,将影片中大量的俚语、谐音梗和地域文化特色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这是任何配音版本都无法替代的精髓。例如,由陈百祥饰演的牙擦苏,其插科打诨的台词在粤语语境下妙趣横生,人物形象更为鲜活立体。张敏饰演的姐姐一角,其刚柔并济的性格也通过原声对白得到了更精准的表达。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载体,粤语版《铁鸡斗蜈蚣》让观众仿佛穿越回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香港市井,感受到那份独属于港产片的鲜活生命力与地道韵味。
当然,作为一部武侠片,其核心魅力始终在于动作场面。李连杰再次展现了其作为功夫巨星的非凡实力,他所演绎的黄飞鸿,武打动作潇洒飘逸,力道十足,同时又完美融入了喜剧节奏。影片中最为人称道的“醉拳”段落,在袁和平的精心设计下,李连杰将醉态的可掬与拳法的凌厉巧妙结合,既赏心悦目,又诙谐有趣,达到了武术美感与戏剧效果的高度统一。无论是街头混战,还是最终的决斗“铁鸡斗蜈蚣”,每一场打斗都各有特色,既遵循了传统武术的套路美学,又因喜剧元素的注入而避免了重复与沉闷,展现了香港武术指导巅峰时期的奇思妙想与执行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在戏谑的外壳下,依然延续了黄飞鸿系列对侠义精神的核心诠释。面对欺压百姓的恶势力,黄飞鸿始终坚持“仁者无敌”的信念,他的武功并非为了争强斗胜,而是除暴安良、匡扶正义的工具。影片对假冒僧侣行恶的“蜈蚣”团伙的批判,也隐含了对当时社会某些虚伪现象的讽刺。这种“寓庄于谐”的叙事策略,使得影片在提供娱乐的同时,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正是其能够历经时代变迁而依然动人的关键所在。
《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粤语修复版的重映,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怀旧消费。它更像是一次对香港电影黄金时代创作活力的回溯与致敬。在那个年代,电影人敢于打破类型壁垒,将武侠、喜剧、甚至悬疑元素熔于一炉,以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旺盛的创作热情,打造出一部部兼具娱乐性与艺术性的作品。本次重映活动也特别设置了学术对谈环节,邀请电影学者与资深影评人共同探讨影片在武侠片演进史中的位置,以及粤语原声对于保留港产片文化原真性的重要意义。
对于年轻观众而言,这是一次发现经典的契机;对于老影迷来说,这是一次与青春记忆的重逢。当影院灯光暗下,李连杰饰演的黄飞鸿在粤语原声的加持下,再次施展无影脚、打出醉拳时,掌声不时在观众席中自发响起。这掌声,既是给那位永不褪色的武林宗师,也是给那个天马行空、百花齐放的港片辉煌年代。《黄飞霍之铁鸡斗蜈蚣》以其独特的诙谐姿态证明,经典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常看常新,并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持续焕发出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