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清晨,天刚蒙蒙亮,李建国裹紧身上的棉大衣,将最后一沓材料仔细地塞进那个已经有些磨损的公文包里,跨上电动车,一头扎进了凛冽的寒风中。他的目的地是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居民楼、行政服务大厅和打印店。今天,他的日程表上排满了七、八项任务:为王大爷办理老年证换新,帮新搬来的年轻夫妻提交公租房申请材料,替经营小卖部的张姐跑一趟工商税务……在李建国所在的这个大型社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人们更熟悉的是他那个响亮的称谓——“代办员”小李。而他以及他背后那个逐渐壮大的群体,有一个共同的、带着几分自豪的称呼——“我是代办”。
“我们干的,就是替群众‘跑腿’的活儿。”在李建国看来,这句朴实的概括背后,是化解老百姓“办事难”痼疾的一剂良方。随着社会节奏加快,政务服务事项日益繁杂,对于许多不熟悉流程、不善于使用智能设备,或是没有充足时间的居民而言,办理一项简单的证件都可能变成一场“马拉松”。正是在这种现实需求下,“我是代办”这种新型的便民服务模式应运而生。他们并非政府雇员,而是扎根于社区、活跃在群众身边的专业服务提供者,像一座座流动的桥梁,连接起政策与民生,传递着效率与温度。
“以前办个事,门都摸不着。”家住春风苑小区的退休教师刘奶奶感慨道。她需要办理房产继承公证,手续繁琐,需要往返多个部门,对于年近七旬的她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经邻居介绍,她找到了李建国。小李先是上门耐心讲解了整个流程和所需材料,然后带着她一起去相关单位开具证明、办理手续。“小李熟悉流程,到哪儿该找哪个窗口、需要填什么表,他心里都门儿清。我就跟在他后面,省心太多了。”不到一个星期,刘奶奶的事情就顺利办妥了。这种“一对一”、“管家式”的服务,精准地切中了老年人、残疾人、工作繁忙的上班族等群体的痛点。
“我是代办”的服务范围远不止于传统的政务代办。从代缴水电燃气费、代办各类证件照,到协助进行网上购物退货、预约挂号,甚至帮忙联系家政维修、组织社区团购,只要是居民生活中的“急难愁盼”,几乎都能在他们的服务清单上找到。他们更像是社区的“全能管家”,将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居民生活的细微之处。这种服务的灵活性,也体现了其强大的市场适应性和生命力。
这个群体的构成也颇具特色。他们中有的是原本就热心肠的社区志愿者,看到邻居们的困难后,将“帮忙”逐渐变成了系统化的服务;有的是曾经在企业从事过行政、文秘工作的人员,利用自身熟悉办公流程的优势转型而来;还有一部分是精力充沛的退休干部或职工,希望发挥余热,继续服务社会。李建国就是后者,他退休前在单位办公室工作了三十多年,对各种公文处理和办事流程了如指掌。“退休了反而觉得闲不住,能用自己这点经验帮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我觉得特别有价值,生活也充实。”他笑着说。
当然,“代办”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信任的建立。起初,很多居民持怀疑态度:“哪有这么好的事?”“是不是骗子?”“会不会泄露我的个人信息?”面对这些疑虑,李建国和他的同行们靠的是一次次真诚的服务和看得见的成果。他们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对客户的个人信息守口如瓶,办事过程透明,收费合理,有时甚至为困难家庭提供免费服务。日久见人心,良好的口碑逐渐成为他们最闪亮的名片。社区居委会也看到了他们的积极作用,开始尝试与他们合作,将一些政策宣传、民意收集的工作委托给他们,形成了良性互动。
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快速发展,有人认为“代办”行业会逐渐萎缩。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一方面,线上办理虽然便捷,但对于数字鸿沟另一侧的群体而言,操作复杂的APP、繁琐的认证步骤依然是难以逾越的障碍,“代办员”成了他们连接数字世界的“手和脚”。另一方面,许多事务最终仍需线下提交原始材料或进行面签,专业代办对流程的优化和对时间的节省,其价值更加凸显。他们也在与时俱进,学习使用新的线上平台,提高效率,将线上便捷与线下服务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李建国终于送完了最后一份办好的证件。回到他那间设在社区活动中心一角的小小办公室,他仔细核对着明天要办理的事项清单,并在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上记录下今天的工作总结。这个笔记本,记录着几百个家庭的求助故事,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息和治理温度。
“我是代办”,这不仅仅是一个服务标识,更是一种责任的宣告。他们穿梭于楼宇巷陌,奔波在服务一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专业化解难题。在看似微不足道的“跑腿”小事中,他们传递的是一份信任、一种关怀,润滑着社会运行的齿轮,温暖着寻常百姓的家门。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正是这千千万万个“小李”的默默付出,编织了一张细密而温暖的基层服务网络,让城市生活变得更加便捷、更加宜居。当万家灯火次第亮起,那一盏盏灯光背后,或许就有一个“我是代办”的故事,正在悄然发生,温暖着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