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一点,城市的霓虹灯依旧不知疲倦地闪烁,试图驱散每一寸黑暗。然而,在路灯照不透的角落,在立交桥的阴影下,一种异样的存在正悄然蠕动。它们通常没有悬挂正式的牌照,或者挂着一张模糊不清的临牌,车身常常是醒目的黄色,偶尔是其他颜色,但行驶姿态却如出一辙——轰鸣着引擎,无视交通规则,像幽灵一样在城市血脉般的道路上肆意穿梭。这就是近来困扰众多城市的“飙车炸街”族,他们驾驶着非法改装的车辆,将公共道路变成了私人的竞技场,被愤怒的市民无奈地称为“夜幕下的黄色幽灵”。
在城东某高档小区外住了大半辈子的李大爷,对此有说不出的苦衷。“根本没法睡个安稳觉,”他坐在窗边,望着楼下依旧车流不息的马路,眉头紧锁,“特别是后半夜,经常突然就传来一阵刺耳的轰鸣,由远及近,感觉整个窗户都在抖,心脏也跟着咯噔一下。那声音,不是正常的汽车声,是那种撕心裂肺的吼叫,能把人从梦里硬生生拽出来。”李大爷的抱怨并非个例。在本地多个居民论坛和社区微信群里,关于“炸街车”的投诉帖屡见不鲜,尤其是在靠近主干道、快速路或者开阔地带的居民区,这种深夜的噪音污染几乎成了常态。
这些“幽灵”并非无迹可寻。它们大多由价格相对低廉的普通家用轿车或性能“小钢炮”非法改装而来。为了追求极致的声浪和所谓的“推背感”,车主们往往会对车辆的排气系统、进气系统、发动机电脑程序乃至涡轮进行大幅度改动。一家正规汽车维修店的负责人王师傅私下透露:“来的有些年轻人,要求特别明确,就是要声音大,要提速快。我们当然不敢接这种违法的活儿,但他们总有渠道找到那些地下改装厂。”这些地下作坊为了牟利,毫无安全和环保顾忌,拆除或篡改排气系统中的消音器是最常见的操作,使得车辆启动和加速时发出巨大的爆破声。此外,加装大尺寸的尾翼、更换夸张的前后包围、贴上深色车窗膜,也是这些车辆的典型特征。
“查缉这些车辆的难度确实不小,”一位有着十几年一线经验的交警老张坦言,“它们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深夜和凌晨,这个时段路面警力相对薄弱。而且,这些司机非常警觉,往往选择监控探头较少或者容易逃脱的路段‘炫技’,一旦发现警车,会立刻凭借改装后的车辆性能加速逃窜,我们出于安全考虑,不能进行盲目的追击。”老张还提到,这些车辆经常使用伪造、变造或者直接不悬挂号牌,即使被监控抓拍到,也难以锁定真实车主,这给后续的追查和处罚带来了极大困难。
这些“夜幕下的幽灵”所带来的危害,远不止是噪音扰民那么简单。它们是对公共安全的巨大威胁。非法改装破坏了车辆的原有安全技术标准,刹车系统、悬挂系统可能无法匹配骤然提升的动力,极易导致车辆在高速行驶中失控。而它们在城市道路上肆意超速、闯红灯、逆行、强行并线,更是将道路上所有的交通参与者——无论是其他车辆驾驶员、骑行者还是行人——都置于极度危险的境地。近年来,各地已发生多起由“飙车炸街”引发的严重交通事故,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生命财产损失。那一阵阵刺耳的轰鸣,仿佛是死神临近的脚步声。
是谁在驾驶这些“黄色幽灵”?调查发现,参与者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其中不少是家境优渥、对汽车充满狂热但法律意识淡薄的年轻人。他们将这种行为视为“炫酷”、“找刺激”、“彰显个性”的途径,通过社交媒体组建群聊,分享“战车”照片、视频,约定“集会”地点,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共同构筑着一个扭曲的“亚文化”圈子。心理专家分析,这种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寻求认同感、宣泄情绪、盲目攀比等复杂的心理动因。
面对这一城市痼疾,抱怨和指责无济于事,需要的是多方联动的综合整治。首先,交管部门正在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和应用。例如,利用声呐定位技术,在城市重点区域布设“声学相机”,能够精准识别并抓拍产生特定分贝噪音的车辆;通过大数据分析,对高频次出现的无牌、遮牌车辆进行轨迹追踪,锁定其活动规律和聚集点。其次,必须从源头上遏制非法改装行为。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部门应联合对汽车维修行业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那些从事非法改装业务的“黑作坊”,切断其利益链条。同时,对于查获的“飙车炸街”行为,必须依法顶格处理,不仅要罚款、扣分,对涉及危险驾驶罪的,更要坚决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形成强大的法律震慑力。
此外,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也至关重要。要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汽车文化观,理解速度与激情应在专业的赛道上去安全释放,而非在承担着万千家庭幸福的公共道路上肆意妄为。每一个手握方向盘的司机,都应对他人的生命安全抱有最基本的敬畏。
夜色再次笼罩城市,路灯拉长了往来车辆的影子。那刺耳的轰鸣声或许仍会偶尔划破夜的宁静,“黄色幽灵”的魅影或许不会一夜之间彻底消失。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持续关注,坚决治理,就一定能逐渐驱散这些游荡在城市夜幕下的幽灵,还市民一个安全、安宁的夜晚。这不仅仅是一场交通秩序的整治,更是一场为守护城市文明与公共安全而进行的必要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