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烟台海阳东方航天港完成年度第五次海上火箭发射任务,“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搭载“威海一号”遥感卫星组网星顺利入轨,标志着该港商业卫星年发射能力突破60颗,跃居亚洲第二位,仅次于日本种子岛航天中心。此次发射是东方航天港自2019年启用以来执行的第十九次海上发射任务,累计将93颗卫星送入太空。
技术迭代:海上发射实现“五日一箭”节奏
全球首创多功能发射船
“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长160米、宽40米,甲板承载力达20吨/平方米,可兼容固体、液体火箭冷热发射需求,单船年保障发射次数提升至12次;
集成智能化气象决策系统,将发射窗口期预报精度提升至10分钟级,恶劣天气应对能力增强70%。
全链条效率突破
依托火箭总装测试一体化基地,实现固体火箭从进场总装到发射仅需15天,液体火箭燃料加注周期缩短至72小时;
建成国内首个海上发射自动化指控中心,任务准备时长从48小时压缩至8小时。
商业赋能:产业集群效应凸显
发射服务市场化
2024年承接商业发射订单21单,发射服务收入达38亿元,占全国商业航天发射市场份额的43%;
星箭协同生态
引进星河动力、东方空间等12家头部企业,形成固体火箭总装、液体发动机试车、卫星载荷研制的完整产业链;
联合李德仁院士团队构建“通导遥一体化”星座,为智慧海洋、生态监测等领域提供日均2TB级卫星数据服务;
航天文旅融合
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衍生开发的火箭模型、航天育种蔬菜等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破7亿元。
战略升级:瞄准全球发射母港
基础设施建设
启动三期工程扩建,规划建设3万吨级航天专用码头和500亩火箭回收着陆场,2026年可支撑年发射量150次;
技术标准输出
主导制定《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操作规程》等5项国际标准,向阿联酋、印尼输出海上发射整体解决方案;
绿色航天实践
采用生物可降解燃料推进剂,单次发射碳排放较传统方式下降65%,配套建设的万亩航天碳汇林已固碳12万吨。
随着本次任务完成,东方航天港2025年发射计划进度已达42%。按照规划,该港将于2027年建成全球首个“星箭制造-发射服务-数据应用”万亿级商业航天生态圈,助推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进入国际第一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