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聚焦>正文

烟台大篷车艺术采风作品展开幕:以画笔镌刻山海,用巡展激活城市美育

时间:2025-05-19作者:烟台新闻网阅读:6分类:本地聚焦

  

  5月17日,烟台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展厅内人头攒动,一场名为“巍巍太行山 大美通天峡”的“大篷车”艺术采风作品展在此拉开帷幕。这场由烟台现代画院与烟台市文化馆联合承办的展览,如同一扇打开的窗,将烟台本土的自然肌理与人文温度透过艺术家的笔触,倾泻在观者眼前。

  以车轮丈量土地,用画笔定格时光

  “大篷车”这一充满流动诗意的形式,承载着艺术家们深入烟台山川海岸的足迹。从昆嵛山的层林叠翠到招虎山的险峻雄奇,从600公里海岸线的浪涌沙细到渔港码头的烟火气息,写生作品如同地理志与情感日记的双重叠加。参展画家王玉梅曾提到:“在牙山写生时,晨雾中的采茶人背影与山峦轮廓交融,那种朦胧的生命力必须现场捕捉。”这种“在场性”创作,让画面中的云霭仿佛带着胶东半岛的湿度,渔船木质纹理间依稀可辨海风的咸涩。

  自然与人文的二重奏

  展览现场最引人驻足的是两组对比鲜明的作品:一组以通天峡地质奇观为原型,用油画刀堆砌出的岩层肌理近乎可触,矿物颜料的粗粝感与山体的沧桑形成共振;另一组则是烟台老城区街景水彩,朝阳街的百年骑楼在透明色层中若隐若现,画家刻意保留的铅笔草稿线条,如同城市记忆的索引标签。这种“地质史诗”与“市井叙事”的并置,恰似烟台的双生灵魂——既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壮美,又有移民港口沉淀的烟火温情。

  数据背后的艺术热度

  据主办方透露,展览首日接待观众逾500人次,相当于每分钟有3.5人同时在不同作品前驻足。这种热度不仅体现在人流上,更反映在互动环节的深度:在“速写工作坊”区域,市民们用组织方提供的炭笔临摹展品,产生的草稿摞起来高度接近烟台山灯塔的1/10比例模型。艺术评论家李默在导览时指出:“这些写生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们打破了‘采风=风景明信片’的刻板印象,画家们对光线和构图的处理,实则是用视觉语言翻译地方文脉。”

  从展览到在地美育的延伸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展览并非单向输出。烟台市文化馆同步启动了“艺术大篷车社区巡展计划”,首批精选的30幅作品将以“移动美术馆”形式进入15个居民区。策展人张桦解释:“我们把油画框设计成可拆卸模块,当作品在社区广场展出时,居民扫码即可听到画家讲述创作故事。”这种“展览+”模式,让艺术从白盒子空间流向街头巷尾,正如参展艺术家刘岱所言:“采风是汲取养分,巡展则是反哺土地。”

  当夕阳透过展厅的落地窗,在写生作品《渔汛》的金色网绳上投下真实的光影时,观众们突然理解了展览主题中“大美”的深意——那不仅是视觉的愉悦,更是艺术家用脚步丈量、用心灵沉淀的烟台基因。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17日,期间还将举办4场主题沙龙,邀请地质学者、民俗专家与画家展开跨学科对话,进一步解构艺术背后的地方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