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迎来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与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联合启动“科技志愿服务行智慧骨科专项能力提升五地联动”活动。这一举措如同在医疗资源的“地图”上架起一座高速桥梁,将顶尖技术、专家团队和科研成果从国家级平台直接输送到地方,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
强强联合:从骨科突破到多学科辐射

烟台山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姜俊杰在致辞中强调,此次合作不仅是骨科领域的升级,更是医院整体诊疗能力的“催化剂”。通过与国家临床中心的深度绑定,医院将在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疾病等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同时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病床的“最后一公里”转化。副院长孙涛进一步指出,此次被选为山东省代表参与联动,既是对医院骨科综合实力的认可,也意味着责任——未来将申请加入“智能化临床研究联合体专项”,通过扩建科室、引入AI辅助诊疗等手段,让医疗资源像“活水”一样持续流动扩容。

技术下沉:一场看得见的手术革命
活动当天,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运动医学科副主任李春宝教授在烟台山医院完成的两台关节镜手术,成为资源下沉的生动注脚。通过实时直播,髋关节镜和膝关节镜手术的麻醉准备、入路建立等关键步骤被拆解成“技术模块”,像拼图一样传递给基层医生。这种“手术台上教学”的模式,不仅普及了微创技术新理念,更让优质资源突破地理限制,直接“投射”到五地联动的合作区域。有从业者评价,这相当于把三甲医院的“手术室”搬到了云端。

中医药研发与临床的“双螺旋”
值得注意的是,合作不仅聚焦西医技术。姜俊杰院长特别提到,烟台山医院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平台将与国家中心的新药研发体系形成“双引擎”。例如,针对骨科慢性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既能缩短新药研发周期,又能让传统医学在现代临床中获得数据支撑。这种“实验室+病床”的闭环,被比喻为“医药研发的高铁轨道”——以往需要数年才能完成的验证流程,现在可能压缩至几个月。

提质扩容:从五个支点撬动医疗公平
五地联动的设计暗含深意:每个合作地区如同一个“资源枢纽”,通过烟台山医院的协调,将国家级技术标准化、本地化。例如,关节镜手术的规范化操作会形成“技术包”,配套培训教材和考核体系,确保下沉资源不走样。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蜻蜓点水式”帮扶,而是建立可持续的输送机制,类似在医疗体系中铺设“毛细血管网”,让优质服务真正渗透到末梢。

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此次合作提供了分级诊疗的新思路——以专科联盟为纽带,用智能化工具打破资源壁垒。而对公众来说,未来或许不必跨省奔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与顶尖医院同质化的服务。正如一位参与手术直播的基层医生所言:“现在看到的不仅是手术过程,更是一套可复制的医疗公平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