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课题。烟台市以“新风润港城 文明进万家”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移风易俗宣传活动,通过创新形式与多元内容,将文明理念浸润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场覆盖城乡的文明新风推广行动,不仅展现了烟台作为“港城”的文化底蕴,更以春风化雨的方式推动着社会风气的向上向善。
以文化人:非遗与小戏中的新风尚
移风易俗的核心在于“破旧立新”,而烟台市巧妙借助传统文化载体实现这一目标。2024年12月,福山区门楼街道以“非遗里的新风尚”为主题,将剪纸、面塑等非遗技艺与文明倡导相结合。活动现场,一幅幅展现节俭婚礼、绿色殡葬的剪纸作品,用艺术语言解构陈规陋习;而《彩礼风波》《孝道新篇》等小戏展演,则以诙谐的方言台词和接地气的剧情,让观众在笑声中反思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旧俗。这种“老瓶装新酒”的方式,既保留了文化根脉,又注入了时代精神,如同用糖衣包裹良药,让文明理念更易被大众接受。

全民参与:从成果展示到互动体验
2025年5月18日,龙口市林苑公园的活动现场化身文明新风的“主题乐园”。主办方精心设计“新风大闯关”环节,市民通过参与垃圾分类投掷、文明餐桌拼图等游戏,不仅能领取环保袋、公筷套装等实用礼品,还能在沉浸式体验中掌握文明行为规范。现场设立的“红娘志愿服务站”尤为引人注目——这些经过专业培训的公益红娘,不仅提供婚恋咨询,更倡导“零彩礼”“简婚宴”的新理念,用实际案例证明“幸福与排场无关”。据统计,当天超2000名市民参与互动,相当于每名参与者至少影响3个家庭,形成涟漪式的传播效应。

全域覆盖:六大赛道的文明长跑
烟台市深谙移风易俗需久久为功,因此将全年划分为六个主题月,如同田径赛场上的接力跑,每月聚焦一个文明领域:从年初的移风易俗月到年中的文明养犬月,再到年末的垃圾分类月,形成贯穿全年的教育链条。在文明交通主题月中,志愿者在路口用“点赞手势”替代罚款单,让遵守交规成为值得炫耀的行为;而文明餐桌行动则联合200余家餐饮企业推出“半份菜积分卡”,使“光盘”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优惠。这种分阶段、有重点的推进策略,避免了运动式治理的弊端,让文明习惯在持续强化中生根发芽。

机制创新:从单向传播到共建共治
区别于传统的标语宣传,烟台市构建了“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市民参与”的三维模型。机关单位开展“文明承诺墙”签名,企业组织“诚信经营示范店”评选,学校推行“小手拉大手”家庭作业——如让学生记录家长一周垃圾分类情况,形成家庭内部的相互监督。更值得关注的是“市民观察团”制度,由普通市民组成督查队伍,用手机拍摄不文明行为并上传至“文明烟台”APP,既拓展了监督渠道,又增强了公众的主人翁意识。这种参与式治理如同编织一张无形之网,让文明约束既有温度又有力度。

从非遗工坊到城市公园,从线下互动到线上平台,烟台市的移风易俗实践呈现出立体化、生活化的鲜明特征。当文明倡议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可参与的互动、可量化的行动,抽象的价值观便有了具体的落脚点。正如一位参与活动的老人所言:“以前觉得‘新风尚’是报纸上的词,现在发现它就是遛狗时的一根绳、吃饭时的一双公筷。”这种认知转变,或许正是文明润泽港城的最佳注脚。未来,随着更多市民从“旁观者”变为“践行者”,烟台的精神文明建设必将绽放更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