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渔村蜕变:产业升级焕发新活力
在碧海蓝天的映衬下,烟台市蓬莱区的渔村正悄然蜕变。这里不再只有传统的渔网与船桨,而是通过“精致化”改造,将海洋文化、鲜美风味与现代旅游业态深度融合,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蓬莱区以抹直口片区为代表,探索出一条“硬件提质+软件赋能”的特色路径,让渔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从“渔舟唱晚”到“三产融合”的产业升级
曾经的抹直口村,渔民收入主要依赖传统的渔家乐和海鲜销售,基础设施陈旧、业态单一成为发展瓶颈。如今,蓬莱区紧扣“鲜美”主题,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一方面提升渔家乐品质,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另一方面延伸产业链,开发海鲜加工、文创产品等衍生服务,让游客“舌尖上的鲜美”转化为村民“口袋里的实惠”。例如,木兰沟、岳家圈等村庄通过建设区域行业工会,整合企业与村庄资源,形成“捕捞—加工—旅游”的闭环经济模式。这种转型如同将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既保留了渔村的原始魅力,又赋予其现代产业的光泽。

环境焕新:让渔村成为“看得见的乡愁”
蓬莱区的“精致化”改造绝非简单的涂脂抹粉。在抹直口片区,街道整治、海岸线修复与民宿改造同步推进,既保留了胶东民居的石墙红瓦特色,又引入现代化设施,形成“一步一景”的滨海风情带。这种改造理念与蓬莱阁景区的古建筑保护一脉相承——北关路的蓬莱阁以古色古香闻名,而渔村则通过“新旧共生”的设计语言,让游客既能触摸历史,又能享受舒适。当地村民形容:“以前房子漏风漏雨,现在成了网红打卡点,连晾晒的鱼干都成了摄影背景。”

治理提效:党建引领下的共富密码
乡村振兴离不开组织创新。蓬莱区推行“一融两划”机制,将党组织与工会职能深度融合,通过阵地共建、规划同频,激活基层治理效能。在丘山山谷和东方海岸果谷两大示范片区,这种模式已初见成效:56平方公里的丘山山谷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农旅结合;37平方公里的东方海岸果谷则聚焦生态农业,带动村民参与产业链分工。一位参与渔家乐经营的村民表示:“现在村里有事大家一起议,游客多了还能互相推荐生意,不像过去各扫门前雪。”

鲜美IP:如何让游客“来了不想走”?

蓬莱区的旅游吸引力不仅来自自然禀赋,更源于对“鲜美”文化的深度挖掘。除了蓬莱阁、三仙山等传统景点,当地将渔村体验与海洋文化捆绑营销:游客可以清晨随船出海捕鱼,中午品尝现捞海鲜,下午参与非遗贝壳画制作,夜晚入住改造后的渔家院落。这种全链条体验如同精心设计的剧本,每个环节都暗藏惊喜。数据显示,抹直口村的游客滞留时间从原来的半天延长至1.5天,人均消费增长近3倍。

未来图景:山海共兴的乡村振兴样本
蓬莱区的实践表明,“精致渔村”不仅是外貌的革新,更是发展逻辑的重构。下一步,当地计划将抹直口模式复制到更多片区,同时联动长岛风景区、蓬莱欧乐堡等周边资源,构建“山海联动”的大旅游格局。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言:“这里的渔村振兴不是盆景式的点缀,而是用产业活水浇灌出的生态花园。”当海风吹过崭新的渔村码头,吹动的不仅是摇曳的船帆,更是一个区域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