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下午,在第4个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前夕,烟台市妇联与市教育局联合召开了一场高规格的总结推进会——烟台市262社区(村)家庭教育课堂年度总结推进会。这场汇聚200余名教育工作者、社区代表和政策制定者的会议,不仅是对过去一年家庭教育实践的系统梳理,更吹响了十四五期间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新号角。
常态化服务网络初具规模
会议披露,262社区家庭教育课堂试点项目已实现全域覆盖,全年开设课程超过2000场次,相当于每天有5-6场专业教育服务同步在烟台的社区和村庄落地生根。这种将专业资源直接输送到居民家门口的模式,如同在城市和乡村间编织起一张家庭教育的安全网,让科学育儿理念突破校园围墙,渗透至基层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特别指出,这种常态化服务机制的形成,标志着烟台家庭教育从零散活动向系统工程的质变。
多方协同构建教育生态圈
在经验分享环节,多个社区代表不约而同提到资源整合的创新实践。有的社区将家庭教育课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相结合,有的村庄利用农家书屋开辟亲子共读角。值得注意的是,民进烟台市委教育工委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的骨干教师队伍,已成为支撑课堂专业性的中坚力量。这种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协作模式,好比精心调制的营养套餐——妇联提供组织保障如同主食,教育部门贡献专业资源好比主菜,而社区自主创新则像提味的配菜,共同构成均衡发展的教育生态。
数字化转型拓宽服务边界
会议特别表彰了《烟台市网上家长学校》的运营团队。这个与胶东在线合作打造的数字化平台,累计收录200余个本土化案例,相当于为每个街道配备了一本随时可查的育儿百科全书。现场演示显示,平台不仅实现课程直播回放功能,更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区域家庭教育需求热力图。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体系,恰似为传统教育安上数字化翅膀,让偏远山区的家长也能即时获取与城区同质的指导资源。

专家把脉指明未来方向
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东教授的专题报告引发深度讨论。他提出家庭教育质量提升需要突破三个瓶颈:服务精准度、参与持续性和评价科学性。这些见解为烟台下一阶段工作提供了理论参照,会议随即部署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认证体系建设和社区教育积分制试点。市妇联负责人透露,正在酝酿将家庭教育参与度纳入文明家庭评选的硬指标,此举犹如为社区教育注入长效催化剂。
从试点探索到标准输出
在分组讨论中,莱山区代表分享的课程标准化工具箱引发关注。该区将两年实践提炼为42个教学模块,包含针对隔代教养、二孩家庭等特殊场景的解决方案。这种将个体经验转化为可复制方法论的做法,预示着烟台模式正在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正如市教育局领导总结时强调,262工程的下个目标是要让每个社区都具备自主造血能力,而非简单接受资源输送。
会议尾声发布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意见》提出明确路线图:十四五期间将建立市、区、街道三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培育100个示范社区和50所基地学校。这份兼具雄心与实操性的规划,犹如为烟台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绘制了精准导航图。当与会者走出会场时,携带的不仅是会议材料,更是一份让教育回归生活本真的使命——正如某社区书记所言,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发生在报告厅里,而是在千家万户的日常对话中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