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非遗进校园 青春与传统碰撞
6月14日,烟台市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暨非遗正青春·校园分享月活动在鲁东大学正式启幕。这场由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牵头,多部门联合承办的文化盛宴,以"非遗进校园"为核心载体,通过沉浸式体验、创新化表达,让千年非遗与青春校园碰撞出璀璨火花。活动现场人头攒动,剪纸艺术传习台前排起长队,海阳大秧歌的锣鼓声与学生的惊叹声交织,非遗传承人手中的刻刀与年轻学子好奇的目光共同勾勒出传统文化传承的新图景。

非遗系统性保护的新实践
此次活动深度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将非遗保护与美育教育有机融合。在瑶池园主会场,非遗授牌仪式与保护成果展演同步进行,32个非遗项目如繁星般分布在不同展区,其中烟台剪纸、胶东花饽饽等传统技艺展位前,学生们在传承人指导下亲手制作作品,完成度高达80%的体验成果让参与者直呼"比电竞通关更有成就感"。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表示:“这种’活态传承’模式,就像给古老文化装上现代引擎,去年参与学校仅15所,今年已扩展至全市43所中小学及高校。”

传统技艺的青春化表达
特别设立的"非遗创新实验室"成为活动亮点,年轻设计师与非遗传承人组成"跨代际创意搭档"。鲁东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葫芦雕刻,创作出兼具传统纹样与科幻元素的"星际葫芦",这种"老技艺+新思维"的组合,犹如给古老基因注入突变因子,现场预售的200件文创产品半小时内售罄。胶东民间艺术博物馆同步推出的"大美非遗"特展,则通过AR技术让静态展品"活"起来,参观者扫码即可观看非遗项目动态演绎,这种数字化呈现方式使参观人次同比提升150%。

海防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作为滨海城市特色环节,首次推出的烟台海防历史文化专题展引发热议。通过仿古战船模型、互动式海防沙盘等装置,学生们像"穿越时空的守疆卫士"般,亲手操作仿制火炮完成虚拟海防任务。现场设置的"海防知识擂台赛"吸引逾500名学生参与,正确率从初赛的42%提升至决赛的89%,这种"游戏化学习"方式让抽象的海洋强国概念变得可触可感。非遗体验馆同期举办的窗花剪纸巡展,更将胶东文化与黄河文明串联,形成文化保护的"立体网络"。

可持续传承的生态构建
活动特别设计"非遗传承人校园行"计划,首批20位传承人将驻校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深度教学。这种"非遗导师制"不同于单次展演,而是建立长期传习关系,如同在校园播撒文化种子。配套启动的"非遗青春代言人"选拔,已收到367份创意提案,优胜方案将获得孵化基金。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我们正在构建’认知-体验-创新-传播’的全链条非遗教育体系,就像建造一座无形的文化立交桥,让传统技艺畅通无阻地驶向未来。”

在非遗购物节现场,带有二维码溯源标签的莨绸制品、可DIY的掐丝珐琅材料包等"可带走的文化记忆"备受青睐。据统计,首日成交额突破25万元,较去年增长70%,其中学生消费占比达63%。这种"既买产品更买故事"的消费新模式,正悄然改变着非遗产业的传统形态。正如参与活动的95后大学生所言:“原来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别在书包上的潮流配饰,这种’活着的传统’才能真正走进日常生活。”

随着夜幕降临,毓璜顶公园的灯光秀将非遗图案投射在百年古建筑上,传统与现代的光影交融,恰如这场文化传承行动的生动隐喻。据悉,校园分享月期间还将举办非遗学术研讨会、传承人工作坊等18项延伸活动,预计辐射师生超10万人次。这场持续发酵的文化接力,正在港城大地书写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时代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