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的首映礼结束后,一位观众在影院门口驻足良久,她告诉记者:“我原以为这只是一部科幻片,没想到却在火星的荒漠里看到了自己的倒影。”这句话或许恰好概括了《来自火星的她》所带来的震撼。这部由青年导演陆川执导、中美联合制作的科幻电影,自点映阶段便引发广泛关注,不仅在视觉上构筑了一个壮丽而孤寂的火星世界,更在情感与哲学层面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影片故事始于一次意外的太空事故。2045年,载人火星探测计划“曙光计划”的航天员柳烟(由实力演员张雨绮饰演)因设备故障与地球失去联系,被宣告牺牲。然而五年后,基地竟接收到来自火星的异常信号。一支救援队紧急升空,在火星赤道附近一处荒芜峡谷中找到了奇迹生还的柳烟。但人们很快发现,她已不是从前那个熟悉的地球人——她沉默、疏离,眼中带着某种不属于人类文明的深邃。更令人震惊的是,她声称自己并非孤独存活,而是依靠一种“来自地底的歌声”才得以在极端环境中生存下来。
导演陆川在映后交流中阐述了他的创作初衷:“我们想探讨的不仅是一个关于生存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何以为人’的命题。当她从火星返回,带着异星的气息与记忆,她究竟是人类,还是成为了另一种存在?”影片没有落入传统科幻大片依靠特效与动作支撑的窠臼,反而以缓慢而诗意的镜头语言,刻画了柳烟与地球重新接触过程中的撕裂与挣扎。她无法再适应嘈杂的人群、快速的信息,甚至无法理解昔日爱人(黄轩饰)眼中的泪水。这种情感上的“异化”,成为影片最刺痛人心的部分。
制片团队在视觉呈现上同样下足功夫。为真实模拟火星地表环境,剧组远赴新疆噶顺戈壁与冰岛火山黑沙漠取景,并邀请国内天体物理学家作为科学顾问,细致还原火星地貌、大气光影乃至重力变化。片中出现的居住舱、探测车等设备,也均参照目前NASA及中国国家航天局公开的火星计划设计图进行建模,力求在科学与想象之间取得平衡。
而最值得称道的是,影片并未停留在个体命运的叙述,而是巧妙地将“她”的遭遇与当代人的生存困境相呼应。我们何尝不像是在一片荒芜中寻找意义的“火星幸存者”?在信息爆炸、人际关系日益疏离的今天,许多观众从柳烟的身上看到自己被时代洪流推着前进、却偶尔感到格格不入的影子。这种跨越光年距离的情感共鸣,正是影片最出色的地方。
影评人周黎明在其专栏中写道:“《来自火星的她》表面上是科幻类型,骨子里却是一出现代人的寓言。它用最遥远的故事,追问最切近的问题——我们该如何与不同的自我、与他者、与一个不再熟悉的世界共存?”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地底的歌声”这一设定并未被简单解释为外星生命,而是被处理为一种模糊的、近乎精神信仰的存在,这也留给观众丰富的解读空间。
据制片方透露,影片剧本历经七年打磨,期间甚至随着人类火星探测的实际进展数次调整细节。张雨绮为饰演这一角色接受了一年多的体能训练与天文知识学习,更曾在西北隔离体验基地独处三周以体验孤独感。“我想抓住那种悬浮于两个世界之间的脆弱与力量,”她在采访中说道,“柳烟既不属于火星,也难以重返地球。这是一种痛苦的清醒。”
随着人类太空探索步伐的加快,《来自火星的她》的出现无疑具有前瞻性。但它真正打动人的,并非对未来图景的预言,而是对永恒人性问题的探索。当结尾字幕缓缓升起,影院中许多观众仍沉浸在沉默中——那是一种被理解、被映照后的静默。或许好的科幻作品正该如此:它既是朝向宇宙的眺望,也是朝向内心的回归;它讲述最遥远的故事,却映射出最近处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