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真相与谎言往往仅一线之隔,而一部诞生于三十多年前的科幻电影《极度空间》(They Live)却以一种近乎荒诞的预见性,再次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这部由好莱坞恐怖大师约翰·卡朋特执导的1988年作品,以其独特的B级片质感和尖锐的社会讽喻,在流媒体时代意外焕发新生,其核心设定——“戴上特殊眼镜方能看清世界被隐藏的真相”——在算法推送和人工智能深度伪造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引发了超越影迷圈层的广泛思考。
影片讲述了一名流浪工人偶然发现一副神奇太阳眼镜,戴上后眼前的世界骤然颠覆:原本缤纷的广告牌、杂志封面和电视节目瞬间褪去华丽外衣,显露出赤裸裸的操控性指令——“服从”、“消费”、“繁殖”、“不要思考”;更令人心悸的是,部分衣冠楚楚的社会名流显露出其非人本质——实则是操纵人类社会的骷髅状外星侵略者。导演卡朋特以这种直白到近乎粗暴的隐喻,撕破了上世纪80年代消费主义狂潮和里根经济学包装下的阶级压迫与意识形态控制。
如今,当观众再度回味这部充满冷战末期焦虑的影片时,却惊觉其寓言性未因时间流逝而褪色,反而与当下社会产生了惊人的共振。社交媒体平台上,算法根据用户偏好编织出千人千面的“信息茧房”,无形中塑造着个体的认知与选择;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使得伪造视频、音频以假乱真,对公众人物的言论真实性构成严峻挑战;而资本与权力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和广告投放,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大众的消费行为甚至政治倾向。这一切,都与《极度空间》中那副揭示真相的眼镜所展现的操控图景何其相似。
“我们仿佛生活在一个无需外星人入侵就已实现的‘极度空间’里,”一位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媒介研究学者评论道,“卡朋特电影中的眼镜是一个强有力的符号,它象征着批判性思维和媒介素养。在当今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主动为自己配备这样一副‘眼镜’——即独立思考和信息辨别的能力,才能穿透层层迷雾,不被表象所迷惑。”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主角对抗操控的方式并非高科技手段,而是最原始的暴力反抗与街头标语涂鸦。这种设置被当代影评人解读为对草根行动主义的呼唤。在科技巨头垄断信息渠道、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日益泛滥的背景下,个体如何保持自主性并发出真实的声音,成为《极度空间》留给现今观众最迫切的提问。
该片的重受关注也带动了相关学术讨论。近期在多所高校举办的科幻与社会研讨会上,与会者频繁引用《极度空间》作为分析模板,探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以及即将到来的元宇宙概念可能带来的新型认知操控风险。有观点认为,当终端设备能够直接向用户呈现叠加于现实之上的数字信息时,如何防止其成为新时代的“控制眼镜”,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伦理与技术难题。
尽管《极度空间》以其B级片的低成本制作和夸张风格被视为 Cult 经典,但其蕴含的批判精神却超越了类型片的局限。它提醒我们,对任何单一信息渠道的绝对信任都是危险的,保持质疑、寻求多元视角,或许是在这个复杂时代守护思想自主的唯一途径。影片结尾,主角不惜代价摧毁信号发射塔以暂时瓦解控制,但外星势力并未根除——这一开放式的结局仿佛一个永恒的警示:揭示真相的斗争从未停止,而 vigilance (警惕)本身,就是自由的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