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稿】夏纳电影节的红毯上星光尚未散去,一部名为《归墟》的中国奇幻电影却已凭借其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奇观,成为各国片商热议的焦点。令人惊讶的是,缔造这些画面的并非某家国际顶尖特效公司,而是一家鲜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本土企业——梦幻影制社(Mirage Studio)。这家低调扎根于北京798艺术区的工作室,正以其独特的艺术理念与前沿技术融合,悄然改变着中国电影工业的叙事方式。
走进梦幻影制社,氛围与想象中科技公司的冰冷感截然不同。绿植环绕的LOFT空间里,陈列着各种电影角色模型和手绘分镜图,更像一个艺术创作工坊。创始人陈霂,一位年近四十却仍保持着学院派气质的导演兼技术极客,正是在这里,带领着一支不足百人的团队,完成着许多被视为“不可能”的影像创造。
“技术和艺术,是我们的两条腿,缺一不可。”陈霂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他的办公桌上,一边放着最新一期的计算机图形学学术期刊,另一边则是翻旧了的《电影语言》和《山海经》。这种跨界融合,深深烙印在公司的每一部作品中。电影《归墟》里那只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文鳐鱼”,其设计灵感源于《山海经》中的古籍记载,鳞片的每一次闪光、肌肉的每一次摆动,则得益于团队自主研发的生物动力学模拟系统“Mirage-Fur&Feather”。为了这短短七秒钟的镜头,团队的手绘师与程序员并肩工作了近三个月。
梦幻影制社的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七年前,陈霂从国内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离职,怀着用技术为艺术赋能的梦想,组建了最初的团队。初期,他们只能接一些广告和游戏的零散外包业务。“最艰难的时候,发完工资,公司账户上只剩下一万块钱。但我们所有人都没想过放弃对极致画面的追求,哪怕只是一个几秒钟的测试片段,我们也要求它必须有‘呼吸感’和‘故事感’。”公司元老、首席技术官张工回忆道。
转机来自三年前与一位新锐导演的合作。当时,该导演的一部小成本艺术片因预算有限,无法承担传统大型特效公司的费用,却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超现实主义长镜头需要完成。梦幻影制社接下了这个挑战,他们不仅以极低的成本完成了制作,其画面中蕴含的强烈情绪和油画般的质感,更是震撼了业内,一举摘得了当年金鸡奖的最佳视觉效果奖。自此,梦幻影制社“高品质、高性价比、强艺术性”的口碑不胫而走。
他们的工作模式也别具一格。在这里,程序员需要学习光影构图和表演理论,而艺术家也必须理解算法的基础逻辑。每周举行的“创意碰撞会”上,最常出现的场景是艺术家用感性的语言描述“我想要一种像是被泪水模糊了的霓虹灯光效”,而技术团队则迅速将其拆解为光谱、折射率、粒子渲染等具体技术参数,并着手开发定制化的工具插件。这种深度协作,避免了技术与艺术的脱节,使得最终成果既有技术的精准,又饱含艺术的温度。
目前,梦幻影制社已成为多家一线影视公司首选的合作伙伴,业务范围也从电影,扩展到了高端纪录片和国风动画系列片领域。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正积极与故宫博物院等文化机构接触,探讨利用实时渲染和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下一代沉浸式文物复原体验项目,让沉睡在博物馆里的国宝“活”过来。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给行业带来的巨变,陈霂显得很冷静:“AI是强大的画笔,但握笔的手依然是人的创意与审美。我们拥抱它,用它来解放艺术家的重复劳动,让他们更专注于创造性的部分。我们的核心优势,始终在于对‘美’的理解和追求,这是无法被算法替代的。”
没有喧嚣的营销,没有夸张的噱头,梦幻影制社就像一位沉静的匠人,隐身于炫目的银幕之后,一帧一帧地雕刻着时光。他们用代码与画笔,默默构筑着一个个令人信服又心驰神往的梦幻世界,不仅为中国电影工业注入了新的技术动能,更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从“制造”迈向“创造”的一个生动缩影。他们的故事证明,在最硬核的科技内核里,同样可以跳动着一颗最浪漫的艺术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