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稿】夏日的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在美术馆中央那件名为《启航》的巨型装置上。银白色的金属羽翼在光影交错间微微颤动,仿佛下一秒就要挣脱束缚飞向天际。这是近期在国家艺术中心开幕的《梦想之门》特展现场。来自全国二十七省市的百余件作品,正以多种艺术形态共同探讨一个永恒命题——人类如何寻找、追逐并实现梦想。
展览入口处,一座由三千枚废弃钥匙熔铸而成的青铜拱门引人驻足。策展人李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每把钥匙都曾打开过具体的门,但现在它们共同组成了象征性的‘梦想之门’。这提醒我们,梦想既源于日常,又超越日常。”这件名为《回响》的作品出自青年雕塑家陈卓之手,她花费两年时间收集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钥匙,“每一把钥匙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故事,当它们汇聚成门,就像无数微小的愿望凝结成了人类共同的精神图景”。
在互动展区,观众可透过AR技术体验“造梦之旅”。戴上特制眼镜后,空白的画布上会浮现流光溢彩的图案,参观者的手势动作能实时改变色彩与构图。技术团队负责人张晓舟演示时解释道:“我们刻意保留了一定随机性——就像真实追梦过程,既有自主选择,也要接纳意外之美。”来自杭州的观众王女士尝试后感慨:“当自己比划出的线条变成漫天星辰时,突然理解了梦想不是精准蓝图,而是动态生长的过程。”
展览特别设置了“梦想档案室”,展出从全国征集的三千余份梦想手记。泛黄的作业纸页上留着稚嫩笔迹:“想造会说话的机器人”;烫金请柬背面写着:“希望拥有自己的花店”;还有电子厂工人在流水线记时单上写下的:“学好英语去看世界”。这些原始记录被封装在透明展柜中,与顶尖科技艺术装置形成奇妙对话。北师大心理学教授评论道:“这种呈现方式消解了梦想的等级之分,无论是宏大国族叙事还是个人微小愿景,都具有同等的生命重量。”
特展中最引人深思的是《镜屋》装置。无数面角度各异的镜子构成迷宫,观众行走其间会看见无数个自己,同时映照出他人身影。艺术家赵小宁在创作札记中写道:“梦想从来不是孤独的旅程,我们在镜中同时看见自我与他者,个体梦想与时代精神在此交织。”这种互动体验引发众多观众拍摄短视频分享,在社交媒体上形成“#寻找镜中我#”的热门话题。
值得注意的是,展览并未回避追梦过程中的困境。在名为《荆棘王冠》的展区,锈蚀的铁丝网缠绕着水晶王冠,投射在地面的诗句写道:“所有光芒都曾穿越黑暗”。一组记录创业失败者、运动员伤病、艺术家改行的摄影作品,刻意回避了廉价的励志叙事,反而聚焦于受挫时的微表情特写。策展团队表示:“我们想呈现梦想的完整生态——不仅是高光时刻,更是那些坚持与放弃的临界点。”
据馆方统计,开展首周参观量已突破三万人次,较往年同期增长200%。许多观众特意从外地赶来,有家长带着孩子连续参观三天,在留言簿上写道:“孩子说终于明白梦想不是考试答案,而是要用一生书写的故事。”艺术评论家周帆认为:“这个展览的成功在于它用艺术语言完成了哲学表达,让抽象的‘梦想’变得可触可感,既呈现了个体生命的炽热温度,又折射出时代发展的光谱。”
夜幕降临时,美术馆外墙投射出巨大的动态光影——无数星点从四面八方汇聚,最终形成一扇缓缓开启的门。门缝中流泻出的光芒照在驻足仰望的人群脸上,仿佛为每个平凡的梦想镀上了永恒的光晕。正如展览序言所写:“这扇门永远存在,不在于是否被看见,而在于是否被相信。”据悉,该展览将持续至今年年底,后续或将启动全国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