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烟台市城管局市政养护中心传来捷报:经过40余天的紧张施工,市区“五纵五横”道路首轮热沥青全面养护维修工程正式完工。这一工程不仅修复了因低温冻胀导致的道路破皮、网裂、坑窝等“顽疾”,更通过热沥青技术的应用,使通行效率提升30%,为市民打造了更平稳、安全的出行环境。
热沥青技术:给道路穿上“保暖衣”
此次养护工程的核心技术——热沥青,是一种通过高温加热后铺设的沥青混合料。与传统冷补工艺相比,热沥青的粘合性更强,就像给道路“伤口”敷上了一层高弹性创可贴,能有效抵御冬季低温导致的冻胀开裂。市政养护中心专家解释,烟台冬季气温较低,路面易因水分渗透结冰膨胀而形成坑洼,而热沥青的密实度和耐久性可大幅减少此类病害,延长道路寿命。
数据印证了这一技术的成效:完工后,道路平整度提升至98%,车辆颠簸率下降40%,相当于将原本“磕磕绊绊”的碎石路升级为“丝滑”的赛道。一位出租车司机反馈:“以前开车要频繁绕坑,现在油门踩得更稳了,油耗都降低了。”
40天攻坚:市政团队的“道路外科手术”
自3月19日启动以来,施工团队采取“夜间作业、分段推进”的模式,最大限度减少对交通的影响。工程覆盖市区“五纵五横”主干道,重点针对病害严重的路段进行“精准治疗”。例如,在部分网裂区域,工人需先“刮骨疗伤”——铣刨旧路面层,再填充热沥青并压实,最后用压路机反复碾压,确保新老路面无缝衔接。
市政养护中心负责人透露,此次共投入大型设备50余台,累计修补面积达12万平方米,相当于17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为保障质量,每段修复完成后还需通过激光测平仪检测,误差控制在3毫米以内,比一枚硬币的厚度更精细。
市民体验:从“颠簸抱怨”到“点赞畅通”
“以前送孩子上学最怕这段路,现在一路顺畅!”家住莱山区的市民王女士感慨。养护完工后,早高峰拥堵时长平均缩短15分钟,部分路段甚至实现“绿灯一次通过”。城市规划专家指出,道路健康水平的提升不仅优化了通勤效率,还降低了车辆损耗和交通事故风险,对城市经济活力有长期促进作用。
5月10日,烟台市市政养护中心嘉宾在《民生热线》节目中进一步回应市民关切,表示后续将启动动态监测系统,通过智能传感器实时追踪道路状态,确保问题“早发现、早修复”。
未来展望:智慧养护与全域提升并进
此次热沥青养护工程是烟台市“道路健康管理计划”的第一步。据透露,下一步将推广至次干道和支路,并试点“自愈合沥青”等新材料。这种材料能在微小裂缝出现时自动粘合,如同道路的“免疫系统”。此外,市政部门正与高校合作研发基于大数据的养护决策模型,未来可通过分析车流量、气候等数据,预测病害风险并优先干预。
一条路,承载的不仅是车轮的轨迹,更是一座城市的温度与效率。随着首轮养护的完成,烟台正以更坚实的步伐,迈向“畅通城市”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