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头条新闻>正文

榫卯

时间:2025-09-16作者:烟台新闻网阅读:31分类:头条新闻

  【本报专稿】在机器轰鸣的时代,有一种声音几乎被淹没——那是木槌敲击榫头时发出的闷响,是木材与木材之间严丝合缝咬合时的沉吟。这声音,源自一种古老而智慧的技艺——榫卯。近日,记者走进仍在坚守这项传统工艺的匠人与学者中间,试图探寻其穿越千年而不衰的奥秘,以及它在当代社会所焕发的新生。

  在北京东郊一座静谧的工作室里,年过六旬的非遗传承人李建国师傅正俯身于一件即将完工的仿明式画案。他手中没有一张图纸,所有的结构、比例、榫卯的制式都“在心里装着”。他用手轻抚过案角一个不起眼的凸起,“这是‘龙凤榫’,你看,不用一根钉子,不用一滴胶水,就这么扣上去,再过几百年也松不了。”他语气平静,却透着不容置疑的自信。在这间飘散着木香的空间里,时间仿佛放缓了脚步。每一道工序都依赖手工完成,从选料、破料、到画线、开榫、凿卯、组装,耗时往往以月甚至年为单位。李师傅说,做榫卯,急不得,磨的是木头,也是人的性子。

  榫卯,顾名思义,一凸一凹。凸出为榫,凹陷为卯。这看似简单的结构,却是中国古建筑及家具制造的灵魂。它超越了单纯的连接技术,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与文化内涵。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榫卯结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它不破坏木材本身的纤维结构,顺应其天性,允许木材在温湿度变化下自然胀缩,从而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这是一种极具智慧的‘活’的连接,与西方‘死’的、刚性的金属连接件固定思维截然不同。” 教授补充道,紫禁城、应县木塔等伟大建筑能历经数百年风雨乃至地震而屹立不倒,其奥秘正深藏于这些错综复杂的榫卯之中。

  然而,随着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浪潮,这门需要极大耐心和精湛技艺的手艺曾一度陷入沉寂。成本高、周期长、学徒苦,使得传承之路步履维艰。有人曾断言,榫卯终将沦为博物馆里的标本。

  但出人意料的是,转机正在悄然发生。近年来,随着国潮兴起和文化自信的回归,榫卯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回公众视野。它不仅被视为一种高级审美符号,更被发现了其难以替代的当代价值。

  在高端定制家具领域,榫卯工艺成为品质与文化的双重标签。许多追求生活格调的消费者开始摒弃流水线产品,转而青睐独一无二、蕴含着匠人精神的手工榫卯家具。“人们买的不仅是一件用品,更是一段可以被触摸的历史,一份安心与温度。”一位上海的设计师这样评价市场的转变。

  更令人惊喜的是,榫卯的智慧正在跨界流动。在儿童益智玩具领域,一款款仿照古代榫卯结构开发的积木玩具畅销市场。孩子们在拼插之间,不仅锻炼了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更无形中启蒙了对传统智慧的认知。在建筑界,一些前沿建筑师正尝试将榫卯的“可变性”和“弹性”理念应用于现代木结构建筑中,以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展现了传统智慧解决现代问题的巨大潜力。甚至在航天科技领域,其精妙的卡扣式结构原理也为工程师们带来了启发。

  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也为榫卯的传承与创新插上了翅膀。通过三维扫描和建模,许多濒临失传的复杂榫卯结构被精准记录和保存。CNC(数控机床)技术可以辅助完成一些基础性的开料和钻孔工作,让匠人能更专注于核心的精细调整与艺术创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徒荒”的压力。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如何让更多年轻人不是出于猎奇,而是真正理解并投身于这门技艺的精深修炼?如何平衡产业化与手工精髓的守护?这些都是摆在从业者面前的现实课题。

  但可以肯定的是,榫卯不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故事。它那源于自然、顺应材料的智慧,那种不使用外力的“倔强”与“自信”,那种在严谨结构中寻求变化与美感的哲学,正跨越时空,与当代人对可持续生活、对人文精神、对匠心品质的追求深深共鸣。它沉默地存在于亭台楼阁、桌案椅凳之中,更像是一种无声的宣言:最高级的连接,从来不是强行捆绑,而是恰到好处的契合与包容。这或许正是这门古老技艺历经千年沧桑,却依然能在今天发出铿锵之声的终极答案。

上一篇:检查站

下一篇:梦闯女儿寨

相关文章:

1.热线2025-09-29

2.热血刑警2025-09-29

3.跳跃大搜查线:湾岸署史上最恶的3日间2025-09-29

4.灵动:鬼影实录42025-09-29

5.炎炎夏日2025-09-29

6.趣味游戏2025-09-29

7.深渊幽灵2025-09-29

8.温莎之谜202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