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头条新闻>正文

我和爸爸

时间:2025-09-25作者:烟台新闻网阅读:16分类:头条新闻

  深秋的北京,寒意渐浓。在东城区一条静谧胡同尽头的老宅里,年过七旬的陈启明老人正俯身于一张宽大的木质工作台前。台灯柔和的光线洒下,照亮了他手中那把小巧而锋利的镊子,以及一本摊开的、纸页泛黄脆化的古籍。他动作极轻,极缓,像一位外科医生在修补一颗跳动微弱的心脏。空气中弥漫着宣纸、墨锭和糨糊混合的独特气味,时间在这里仿佛被拉长、凝固。这本清代的地方志,已陪伴他度过了三个多月的修复时光。

  就在一墙之隔的房间里,他三十五岁的儿子陈烁,正对着三块电脑屏幕,指尖在键盘上飞速敲击。屏幕上滚动的是一行行复杂的代码和不断变化的数据流。作为一家知名科技公司的算法工程师,他的世界由二进制、逻辑运算和效率至上法则构成。这个周末下午,他刚从一场紧张的产品迭代会议中抽身,驱车近一小时回到父亲家中,履行着“每周至少回家吃一顿晚饭”的自我约定。

  然而,物理空间的接近,并未消弭父子间那道无形的鸿沟。饭桌上的交谈,常常像调错了频段的信号,断断续续,夹杂着大量的沉默。陈启明偶尔提起哪位老友又得了孙子,言语间透出对传统家族延续的期盼;陈烁则试图解释自己正在研发的人工智能项目,但看到父亲眼中显而易见的茫然,话语便渐渐失了力气。他们彼此关心,却又不知如何准确表达,仿佛两艘在各自航道上的船,只能隔着宽阔的水面鸣笛示意。

  转机,发生在一个被意外延长的雨夜。那晚,陈烁因暴雨导致交通瘫痪无法返城,只得留宿。深夜,他起身喝水,发现父亲书房的门缝下还透着光。推门进去,他看到父亲并非在修书,而是对着一本厚厚的、封面磨损严重的硬皮笔记本出神。

  “爸,这么晚了还不休息?”

  陈启明抬起头,眼中有些许血丝,却闪着一种陈烁许久未见的亮光。他犹豫了一下,将笔记本轻轻推过来:“睡不着,翻翻以前的东西。这是我年轻时,刚开始学修书时记的笔记。”

  陈烁好奇地接过。笔记本的内页,是父亲工整而有力的钢笔字,间或配有细致的手绘图示。它不像冰冷的操作手册,更像一部个人化的“修复日志”。每一页记录着不同的“病例”:何种病害(虫蛀、霉变、酸化、撕裂),采用何种材料(配比特殊的糨糊、选用的补纸),运用何种手法(清洗、去酸、补缺、托裱),甚至还有当时的心境——“今日修复一页宋版残叶,如对千古,心神俱静”;“此册水渍严重,揭裱需万分耐心,犹如抚平时光皱纹”。

  最让陈烁心头一颤的,是笔记后半部分,开始频繁出现一个稚嫩的铅笔字迹,那是年幼的他留下的“批注”。在父亲记录“溜口需用薄如蝉翼的棉纸”旁,歪歪扭扭地画着一只蝉;在“锤书以定纸性”的步骤旁,画了一把小锤子。父亲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在一些“批注”旁用红笔认真回复:“我儿观察甚细”、“比喻恰当”。有一页,甚至贴着一片干枯的银杏叶,旁边是父亲的字:“烁儿今日拾叶赠我,言称书页如秋叶,皆需珍视。童言可贵。”

  那个雨夜,父子俩的对话第一次超越了天气和健康。陈烁指着一段关于用计算机分析纸张纤维成分的设想,问父亲为何没有继续研究。陈启明叹了口气,坦言当年条件有限,想法只能停留在纸上。陈烁沉默片刻,突然说:“爸,也许现在技术可以实现了。”

  这次偶然的发现,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那扇紧闭多年的门。陈烁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自己的专业。他不再试图向父亲灌输艰涩的概念,而是将父亲的笔记一页页拍照、扫描,建立了一个专门的数字档案库。他开发了一个简单的图像识别程序,能初步辅助判断古籍的破损类型和程度。他还找来最新的非接触式扫描设备资料,向父亲展示如何在不触碰原件的情况下,获取高精度的纸张纤维和墨迹信息。

  陈启明从最初的怀疑、旁观,渐渐变为积极的参与者。他会戴着老花镜,认真看儿子演示程序,然后提出修改意见:“这个霉斑的分类还不够细,你看,这种点状霉和这种片状霉,处理方法是不同的。”他甚至翻出珍藏的样本,供儿子完善算法。儿子带来的科技,不再是他眼中冰冷疏离的异物,而是变成了可以延伸他双手、放大他经验的得力工具。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修复理念的层面。一次,陈烁看到父亲对着一处几乎无法辨认的破损字迹反复斟酌,耗费数日而迟迟不肯下笔补全。他忍不住建议:“爸,我们用高清扫描和数据库比对,也许能模拟出最可能的笔画,效率会高很多。”陈启明却缓缓摇头,指着那颗残字说:“烁儿,修复不是‘填空’,是‘对话’。我们是在通过痕迹,去理解当年的刻工、印工,甚至读者的心情。缺了的那一笔,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要做的是‘延续’它的生命,而不是‘改写’它的记忆。”这番话,让习惯于追求最优解和完美结果的陈烁陷入了沉思。他第一次意识到,在父亲的世界里,存在一种与算法逻辑截然不同的“人文算法”——那是对不完美的敬畏,对时间痕迹的尊重,对过程本身价值的珍视。

  合作悄然深化。陈烁帮父亲搭建了一个小型的环境监测系统,实时监控书房的温湿度和光照,为古籍保护提供数据支持。陈启明则开始系统地给儿子讲解中国书籍的装帧演变、不同朝代纸张的特点、版本鉴定的知识。父子俩的共同语言,不再是刻意寻找的话题,而是融入了每一页待修的古籍,每一次关于技术与传统如何结合的讨论中。

  今年初夏,父子二人共同完成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项目:修复一本民国时期的家谱。这本书谱不仅破损严重,更有大量因受潮而粘连的页张。陈启明负责制定整体的修复方案,运用他积累了数十年的经验和手感,进行最精细的揭裱和修补。陈烁则负责前期的高清数字化存档,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辅助分离粘连页面的虚拟预演,并建立家谱内容的可搜索数据库。当最后一页被小心翼翼地重新装订好,这部承载着一个家族记忆的文献重获新生时,陈启明看着儿子,眼中满是欣慰;陈烁望着父亲那双布满皱纹却稳定如初的手,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理解和敬意。

  如今,陈烁依然忙碌于他的代码世界,但他电脑的浏览器收藏夹里,多了几个古籍数据库的链接。陈启明依然大部分时间埋首于他的工作台,但他的案头,多了一台显示着环境数据曲线的平板电脑。他们依然有着各自独立的轨道,但这些轨道不再是平行线,而是产生了温暖的交集。

  上周,陈启明生日,陈烁送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个基于父亲修复笔记和大量古籍数据训练的AI辅助程序。它无法替代父亲的判断,但能在海量信息中提供参考,成为父亲思维的“外挂”。陈启明戴上老花镜,饶有兴致地试用,时而点头,时而提出新的想法。

  夕阳的余晖再次洒满老宅的工作间。陈启明修复着手中的古书,陈烁在一旁调试着程序。没有太多的言语,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和键盘轻微的敲击声交织在一起,和谐而安宁。两代人的世界,以一本本历经沧桑的书籍为媒介,完成了跨越时空的握手。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共同守护着那些脆弱的记忆,也重新编织起一度疏离的亲情。这个故事,无关宏大的叙事,只关乎理解,关乎传承,关乎在飞速变化的时代里,如何找到与至亲之人、与自身传统连接的那把温柔的钥匙。

上一篇:我娶了个连环杀手

下一篇:夜半凶铃

相关文章:

1.热线2025-09-29

2.热血刑警2025-09-29

3.跳跃大搜查线:湾岸署史上最恶的3日间2025-09-29

4.灵动:鬼影实录42025-09-29

5.炎炎夏日2025-09-29

6.趣味游戏2025-09-29

7.深渊幽灵2025-09-29

8.温莎之谜202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