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作为中国北方滨海城市生态转型的典范,烟台市近日发布《海绵城市建设2025行动计划》,明确至2025年将新增海绵城市面积15平方公里,全面推进11个示范片区及205个重点项目建设,通过优化城市排水系统、提升生态景观功能,构建"会呼吸"的韧性城市新图景。
科学治水:从"末端治理"到"全域海绵"
烟台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扩容聚焦"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调蓄"的全链条治理。计划新建改造雨水管网120公里,同步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目标将城市建成区75%的降雨就地消纳利用。以莱山区示范片区为例,通过建设生态滞蓄池和智能分流系统,区域防洪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内涝风险点减少80%。
在技术创新方面,烟台引入"GIS+BIM"智慧管控平台,实时监测雨水径流路径,结合气象数据动态调节排水系统,实现雨洪资源化利用。预计每年可回补地下水300万立方米,为城市绿化、道路冲洗提供可持续水源。
生态与民生双赢:公园绿地变身"海绵综合体"
此次规划将海绵城市建设与民生需求深度耦合。芝罘区滨海广场改造工程采用透水艺术地坪与植草沟设计,既缓解了旅游旺季的人流压力,又新增3万平方米雨水渗透空间。牟平区沁水河湿地公园通过生态驳岸改造,水体自净能力提升40%,成为市民亲水休闲的"网红打卡地"。
老旧社区改造同样亮点纷呈。福山区通过"政府补贴+居民共建"模式,在32个小区实施屋顶绿化、雨水收集罐安装工程,居民王女士感慨:"往年暴雨天车库总被淹,现在雨水被花园‘喝掉’,还能浇花冲厕,省了水费又美了环境。"
产业赋能:绿色基建催生新经济
海绵城市建设正带动环保产业升级。烟台本土企业研发的纳米级透水混凝土已应用于30余条市政道路,其强度与透水率指标领先行业标准。据测算,海绵产业链每年可为烟台创造超50亿元产值,带动就业岗位1.2万个。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指出:"烟台模式为北方滨海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经验,通过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实现了人居环境改善与低碳发展的良性循环。"随着黄渤海新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落地,烟台正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向国际化生态宜居城市加速迈进。
结语
从"防涝减灾"到"水城共融",烟台的海绵城市扩容不仅是一场基础设施升级,更是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当每一寸土地都成为生态调节的有机单元,这座滨海之城正在书写人水和谐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