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上午,东山宾馆内气氛热烈,海峡两岸(烟台)产业融合发展交流促进活动在此隆重举行。作为2025年两岸经贸合作的重要节点,本次活动以产业融合为切入点,汇聚了来自政府、企业及学术界的300余位代表,共同探讨新形势下两岸产业链协同创新的路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江成在致辞中强调:"烟台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城市,正通过制度型开放打造台资企业北上‘桥头堡’。"这一表述将政策定位转化为具象化的战略坐标,为后续讨论奠定了基调。

政企联动:顶层设计与市场活力的双重奏
全国台企联会长李政宏的现身成为活动亮点。他以"两岸产业互补性如同齿轮咬合"的比喻,生动解析了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合作案例。据现场披露,仅2024年,烟台与台湾的贸易额同比增长17%,其中精密机械零部件占比达42%,印证了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依存关系。国台办经济局副局长涂雄则从政策层面释放信号,指出将试点"台资企业信用白名单"制度,简化高新技术设备通关流程。这种"政策工具箱"的提法,让产业界人士捕捉到实质性利好。

融合新范式:从单一投资到生态共建
区别于传统招商推介会,本次活动特设"产业链长圆桌对话"环节。烟台市发改委负责人现场演示了可视化供应链图谱,显示当地汽车制造集群已吸引7家台资二级供应商落户,形成"半小时配套圈"。台塑集团代表分享的"研发中心+孵化器"模式更引发热议——该模式通过大陆市场反哺台湾技术迭代,创造了双向赋能的新样本。这种产业生态的进化,正如与会学者所言:“从‘物理叠加’转向‘化学反应’。”

青年力量:融合发展的未来方程式
活动尾声的"两岸青创路演"环节尤为瞩目。12个由台青主导的智能制造项目参与角逐,其中基于AI的海洋牧场监测系统获得烟台创投机构1500万元意向投资。全国台企联青年委员会主委柯芷嫣指出:"00后创业者更关注社会价值共创,这种理念跨越了地域界限。"数据显示,2024年驻烟台湾青年创业者同比增加63%,他们带来的"轻量化创新"正在重塑传统产业格局。

政策风向标:从区域实践到制度创新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江成在闭幕演讲中透露,烟台将设立20亿元两岸产业融合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联合攻关。这一举措与国务院台办近期强调的"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形成政策呼应。值得注意的是,活动期间发布的《烟台—台湾产业对接指数》首次引入"技术耦合度"指标,其82.3的数值表明两地产业协同已进入深度磨合期。

这场持续6小时的交流活动,最终促成9个合作项目的签约,涵盖新能源、智慧农业等新兴领域。正如与会台商所言:"当‘烟台制造’遇见‘台湾智造’,产生的不是简单加法,而是几何级数的增长潜能。"在两岸产业融合的宏大叙事中,烟台正在书写独具特色的章节——这里既有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又有市场自发的创新活力,更孕育着下一代产业变革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