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烟台市本年度首次大型公益海葬活动在芝罘区殡仪馆的组织下正式举行。这场由烟台市民政局主办、芝罘区民政局及殡仪馆承办的公益活动,已连续第十一年为市民提供环保节地的殡葬选择。据统计,过去十年间,烟台通过公益海葬累计减少土地占用超万平方米,相当于腾出15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

公益海葬:环保与孝道的双重实践
海葬并非简单的骨灰撒海,而是一种将生命与自然循环紧密结合的生态葬法。烟台市户籍的逝者家庭可免费参与,每户最多4名亲属随行,骨灰撒海全程由专业团队操作,确保仪式庄重且环保。2021年起,烟台更推出1000元的海葬奖补政策,芝罘区率先落实配套支持,进一步减轻家庭负担。这种“零占地”的葬法,不仅缓解了传统墓园的土地压力,更以波涛为碑、海风为祭,重新诠释了“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

常态化报名与便民服务
与往年不同,今年烟台公益海葬实行全年常态化报名。经办人只需携带逝者户籍证明、火化证明及本人身份证,即可在工作日前往芝罘区殡仪馆业务收费处办理手续。活动现场,工作人员会核验《海葬证书》并安排统一乘船出海,亲属可参与简短告别仪式,将骨灰与花瓣一同撒向指定海域。这种“随到随办”的灵活机制,避免了集中报名的拥挤,也更贴合现代家庭的多元需求。
从政策到观念:烟台如何推动殡葬改革?
烟台市将公益海葬列为移风易俗的“头等大事”,通过政策激励与宣传引导双管齐下。一方面,户籍逝者免费参与的普惠政策降低了尝试门槛;另一方面,媒体持续报道海葬的环保意义,如“0.1㎡花坛葬”等创新形式,逐步改变公众对殡葬的认知。回龙山功德园等机构还推出生态葬示范区,用实际案例展示“生命-自然”循环的理念,吸引更多家庭关注可持续殡葬。

未来展望:让环保葬法成为城市文明名片
随着社会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烟台计划进一步扩大海葬规模,并探索更多节地葬式。例如,回龙山功德园规划了5000个花坛葬穴位,以鲜花替代石碑,让逝者长眠于四季轮转的自然之中。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通过社区宣讲、公益短片等形式,普及“厚养礼葬”的新孝道文化,让环保葬法从“小众选择”变为“大众共识”。

这场公益海葬活动,不仅是烟台对绿水青山的守护承诺,更是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讨——当骨灰融入浩瀚海洋,生命的终结不再是土地的负担,而成为自然循环的一部分。5月19日的海浪,将见证又一批烟台市民以最温柔的方式,与逝去的亲人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