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头条新闻>正文

烟台海绵城市建设:山水城市的生态觉醒

时间:2020-07-21作者:晓晓阅读:52分类:头条新闻

  

  在胶东半岛的东端,烟台市正以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城市变革回应着气候变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双重挑战。这座山海相拥的城市,近年来通过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将生态功能修复与城市韧性提升紧密结合,成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样板。截至2024年底,烟台已建成市级海绵城市示范项目205个,总投资达66亿元,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覆盖234.8平方公里,相当于330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建成区达标比例超过55%。这一系列数字背后,是烟台对“城市会呼吸”理念的生动实践。

  山水城市的生态觉醒:从防洪短板到绿色基础设施

  烟台独特的自然本底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先天优势。作为鲁东低山丘陵地区的生态屏障,这座城市拥有山、海、河、岛交织的生态网络。然而,过去快速城市化导致硬质路面扩张,自然水文循环被割裂,内涝风险加剧。凤凰湖公园项目的诞生标志着转折点的到来——这个集城市绿肺与蓄洪防汛功能于一体的示范工程,通过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和雨水花园等“海绵器官”,使公园在暴雨时可吸纳周边20公顷区域的径流,相当于40个标准游泳池的蓄水量。这种将灰色基础设施(如传统排水管渠)与绿色基础设施融合的模式,正逐步推广至全市11个示范片区,形成“点—线—面”多层次海绵体系。

  政策驱动的技术革命:标准制定与全域协同

  烟台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性突破,源于其创新性的政策框架。2022年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后,烟台率先建立市级统筹机制,将海绵城市理念深度融入城市更新、新城建等国家级试点项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烟台市芝罘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0年)》提出的“六大体系”建设框架,从生态空间到制度设计,将海绵城市作为连接生态与经济的关键纽带。例如,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5000平方公里范围内(含陆域1500平方公里、海域3500平方公里),所有开发项目必须采用渗透率不低于70%的透水材料,确保雨水就地消纳。这种“规划—建设—管控”全链条管理,使得烟台的雨水径流控制率较改造前提升40%,内涝发生率下降60%。

  数字背后的民生温度:市民可感知的生态福利

  海绵城市的成效不仅体现在统计数据中,更转化为市民日常可感的生态福利。在已完成改造的老旧社区,以往“小雨积水、大雨看海”的景象被下沉式绿地取代,这些设计精巧的生态设施如同城市的“隐形海绵”,能在30分钟内吸收20毫米降雨而不产生径流。2025年计划新增的15平方公里海绵城市面积,相当于为城市安装1500个家庭浴缸的瞬时蓄水能力,这将直接惠及15万常住人口。更值得关注的是生态功能的复合价值——凤凰湖公园建成后,周边区域夏季地表温度降低3-5℃,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30%,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热门场所。这种“防洪+生态+休闲”的多赢模式,正是海绵城市以人为本的核心体现。

  从示范到引领:烟台经验的普适性探索

  烟台实践为同类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与管理智慧。其创新性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山海特色技术包”,针对丘陵地形开发的阶梯式雨水收集系统,使每公里山地道路年均可回用雨水1.2万吨;二是“社会资本参与机制”,通过特许经营模式吸引企业投资海绵设施运营,政府以PPP项目补贴形式实现“谁投资谁受益”;三是“智慧监测平台”,依托物联网技术对234个监测点的水文数据实时分析,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这些经验已被纳入山东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为北方滨海城市提供了重要参考。

  站在国家验收的关键节点,烟台的海绵城市建设已超越单纯的技术应用,升华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标志。当15平方公里的新增生态功能区逐步落地,这座城市正在书写一个关于人与自然和解的当代寓言——在这里,每一滴雨水都被赋予新的使命,每一寸土地都焕发持久的生命力。对于正面临类似挑战的城市而言,烟台的探索或许暗示着未来城市的一种可能:当我们学会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城市,它终将以更健康、更韧性的姿态回馈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