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聚焦>正文

烟台西制梁场试生产启动,龙烟铁路市域化改造迈入新阶段

时间:2021-04-20作者:小刘阅读:34分类:本地聚焦

  

  烟台龙烟铁路市域化改造项目迎来关键突破——烟台西制梁场正式启动试生产。在机械轰鸣声中,第三片预制梁的浇筑完成,标志着这一承载区域交通升级使命的工程迈入实质性建设阶段。这一进展不仅为龙烟铁路全线贯通奠定基础,更成为烟台市域轨道网络建设的加速器。

  预制梁:轨道高架的“骨骼”与“脊梁”

  预制梁是铁路高架桥的核心构件,如同人体骨骼支撑躯体,它们将承载未来列车的重量与运行安全。烟台西制梁场作为全线预制梁供应的“心脏”,设计产能可满足每日2-3片梁的生产需求,每片梁长度32米、重达800吨,相当于同时举起500辆家用轿车。试生产阶段的技术验证,将确保这些“巨无霸”的精度误差控制在毫米级——比一张A4纸的厚度更苛刻的标准。

  龙烟铁路市域化改造:缝合城市群的“金丝线”

  该项目以既有龙烟铁路34.6公里为基础,串联烟台站至烟台国际机场,并新建7.6公里机场支线,改造后总运营长度达46.6公里。通过市域铁路的公交化运营模式(即高频次、短编组列车),未来通勤时间有望缩短40%。例如,从蓬莱国际机场到烟台主城区的耗时将从现在的90分钟压缩至50分钟,实现“航空+轨道”无缝衔接。这种“缝合效应”不仅缓解G15沈海高速的拥堵压力,更将沿线开发区、保税港区、临空经济区串联成产城融合的黄金走廊。

  轨道网络蓝图:500万人口的“流动密码”

  烟台正构建“三层次”轨道交通体系:市域铁路承担城郊快联,地铁与轻轨服务核心区通勤。根据规划,远期将形成7条轻轨、3条地铁组成的260公里网络,覆盖500万人口规模区域。龙烟铁路作为该体系的“先导工程”,其预制梁生产的提速,直接关联后续轨道项目的建设周期。例如,梁场产能提升20%,可使全线桥梁架设工期提前3-6个月,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将加速整个路网成型。

  技术攻坚:让“钢铁巨龙”平稳落地的秘密

  西制梁场采用智能化流水线工艺,从钢筋绑扎到混凝土养护均实现物联网监控。其中,蒸汽养护技术能在24小时内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值的80%,比传统自然养护快7倍——这相当于用“高压锅模式”快速锻造钢筋混凝土的强度。工程师团队还创新应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提前模拟梁体与桥墩的匹配度,避免现场“返工”可能带来的千万级损失。

  民生与经济:双轨驱动的“乘数效应”

  对居民而言,市域铁路意味着通勤成本的降低。初步测算显示,票价将比网约车低60%,年节省通勤支出约1.2万元/人。对企业则意味着物流效率提升:万华化学园区至港口的原料运输时间可缩短25%,每年减少库存成本超3000万元。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轨道网络将重塑城市空间格局,引导人口和产业向芝罘湾、牟平新城等组团有序扩散,避免“摊大饼”式城市病的蔓延。

  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注入梁体模具,烟台西制梁场的试生产已吹响全线攻坚的号角。这条蜿蜒于渤海之滨的“钢铁脉络”,正以每片梁的毫米级精度,丈量着城市未来的发展维度。当2026年首列市域动车组驶过这些梁体时,烟台的“轨道上的都市圈”愿景将完成从蓝图到现实的跨越。